干净卫生、健康便捷、价格合理的社区食堂广受欢迎。但媒体调查发现,如今不少社区食堂深陷运营之困,关门停业的不在少数。如何提升社区食堂的服务质量与运营效率,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
社区是居民生活和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将食堂开到居民身边,是大家期盼的好事,也是利于长远的实事。但就现实来看,一些食堂遭遇经营困难,与一些地方只图有、不图优,盲目“大干快上”有关。有的选址缺乏考虑,建成之后发现来吃饭的老人没有预想的多;有的陷入政策攀比,直接搞“老人就餐免费”导致入不敷出;还有的供需不匹配,任务指标在城区层层下达,却忽视了广大农村地区……可以说,当前社区食堂出现的种种问题,本质上是一些地方急功近利,没有形成“自己养活自己”的良性循环,最终难以为继。
社区食堂的可持续经营,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只是其一,最终还是需要一定的盈利空间。而公益属性与市场属性的平衡,是一项考验精细化运营水平的大工程。一方面,社区食堂以老年人为重要服务对象,而受限于老年群体的消费意愿、口味偏好等,其营收水平与发力点,必然跟单纯的市场化餐饮有所区别。另一方面,部分社区食堂的菜品与菜式,不能满足年轻人的需求,加之空间设施老旧,不少年轻人不愿意去,客流就成了大问题。这些痛点都要求社区食堂的运营方决不能做“大锅饭”,一哄而上“复制粘贴”,而要拿出“绣花功夫”,深入了解所在社区的人员构成、年龄层次到口味与价格偏好,统筹协调好各项资源,制定针对性的运营策略,实现细水长流。
好的社区食堂,一定是资源融合联动、服务精准完善、居民想来愿来的,这对完善其他种类的社区服务有着启示作用。小区,不仅是居住空间,更是生活空间,存在着养老驿站、家政服务、洗衣织补、代收快递等各种需求,仅靠政府部门大包大揽,单方面进行财政投入,既不现实也不科学。这就需要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把社区服务延展得更宽更远。比如在北京的一些社区里,已经形成了社区党组织、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定期召开联席会的制度,能够及时了解到居民反映的真实需求。有需求就有市场,社会资本的积极性也就被充分调动起来,不仅把社区食堂开得有声有色,甚至还能开出“第二个”“第三个”社区食堂、社区医疗站、社区超市。
一箪食,一瓢饮,小小食堂背后,折射出的是社会基层治理水平的精细化程度。集众智、汇众力,相信通过更充分的共商共治共建,社区食堂等各种社区服务都能高质量运营,让城市更加和谐宜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