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聊城、江西吉安快餐店内,都有老人扎堆蹭空调的现象,引发网友争议。据报道,由于天气炎热,不少老人聚在店里乘凉,不仅聊天、打牌,有的还躺座椅上睡觉。快餐店店员只能尽量沟通,不让长期占座。吉安商家无奈之下,用喇叭播放“这里不是老年活动中心”。

图据视频截图

这样的场景,其实各地都有。每到高温季,各地商场、快餐店等都不乏乘凉的老年人。作为商业服务机构,按说快餐店应向所有顾客敞开大门,但这不意味着快餐店有义务为不点餐顾客提供纳凉服务。据报道,老人扎堆聊天、打牌、睡觉,已经影响店铺的经营秩序。有商户反映,老人占据座位,对店里生意影响较大,有些客人吃饭都没地方坐。更不要说,有的老人存在脱鞋等不文明行为。

占座乘凉确有不妥,可为何老人要往快餐店跑?不排除部分老人对公共场合的行为规范缺乏清晰认知,但各地普遍存在的蹭凉现象,也反映出老人有相同的现实需求。高温之下,消暑纳凉是刚需。老人空闲时间多,独自在家难免孤单,更愿意找上几个朋友一块聊聊天解解闷。快餐店可以兼顾老人的纳凉和社交需求,如果不去快餐店,老人有没有别的地儿可去?也就是说,老人扎堆蹭空调背后,一定程度折射出夏季消暑休闲的需求与纳凉空间不充足之间的矛盾。

近年来,夏季高温日数变多、强度变大、范围变广,消暑纳凉日益成为公共需求,事关市民尤其是老年群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公共服务理应直面社会需求、满足公众期待。多地老人之所以扎堆快餐店,无非是看中纳凉“快餐”。政府工作人员可以出面“劝离”,为商家解围;但把老人从快餐店拉出来之后,有没有想过提供同等的纳凉“快餐”?老龄社会,盛夏送凉意就是最大的诚意和善意。为老人寻找“凉”策,何尝不是公共服务完善升级、城市治理精细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近年来,已有不少地方主动为老年人探索纳凉服务。据报道,上海多个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社区老年活动室等社区服务机构,为老年居民打造避暑纳凉的好去处;江苏有的社区利用活动室等资源,为老人提供歇脚、休憩的“清凉空间”。今年重庆市40处人防工程纳凉点向群众免费开放,市民可以一边纳凉一边看电影;浙江宁波地铁在66个站点设立纳凉点,有些特色纳凉点将清凉与文化娱乐结合,打造主题空间,满足不同人群需求。不管是社区服务中心还是活动室,不管是防空洞还是地铁站,通过挖掘家门口的资源,公共服务机构不是不能为老年人打造真正的夏日“老年活动中心”。

因老人蹭空调引发的争议,不应止于对老人的批评和引导,更应以此为契机,看到社会公共服务的改进方向。各地不妨因地制宜,在拓展公共纳凉场所的同时,灵活利用公共资源,探索与时俱进、与公共需求同频的纳凉“快餐”。帮老人解暑,也帮商家解忧,炎炎夏日,社会秩序将更“清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