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眼角、做双眼皮、打玻尿酸……据报道,一些十五六岁的中学生趁着假期扎堆“微整”,有的甚至成为医美机构的常客,对医美项目如数家珍。

创伤性、侵入性是医美的特点。对这种兼具门槛和风险的医疗行为,成年人往往也要再三掂量,如今怎么在未成年人群体中流行开来了?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青少年也不例外。可着眼现实,这种追求越来越有被焦虑裹挟的意味。且看网络空间,“颜值即正义”的浮躁风气和单一审美观盛行,成年人都不免心生焦虑,处于对自我形象相对敏感阶段的青少年,更难逃脱。更关键的,滤镜修饰、妆容加持下的“网红脸”一再收获高曝光,不免让青少年误认为只有长成这样才“正常”,进而引发孩子对自身容貌的否定性判断。

从中嗅到了商机的医疗机构也“趁热打铁”,社交平台上,“再不做就要丑着开学”等各种鼓吹“暑期变美”的广告帖不计其数,“素人逆袭”“普通人也能拥有明星脸”等话术极具误导性。再辅以各种假期优惠、学生折扣,便轻松套住了未成年人。

商家吹得天花乱坠,可一针、一刀下去,真能万事大吉?要知道,医美本质上是医疗行为,存在一定风险。近年来“整容”变“毁容”的案例时有发生,更不要提未成年人骨骼、肌肉和软组织发育还不完全,医美整容风险更大。更何况,医美市场鱼龙混杂。有的机构没有从业资质就敢招摇撞骗,还有机构一味夸大效果,对手术风险避而不谈,更甚的诱导未成年人分期消费、绕过家长知情同意。我国法律规定,未满18岁的青少年咨询整形美容项目必须有父母陪同,一些机构的行为不只是缺德,更涉嫌违法。

医美蓄意收割未成年人,不可听之任之。有关部门要加大针对未成年人违规医美宣传和非法行医行为的打击力度,规范市场主体、遏制审美焦虑。此外,如何屏蔽夸张的整形医美内容与广告,在网络内容上为未成年人建立防火墙,也是不容忽视的治理重点。这方面,更需要平台守土尽责、从严把关。

青少年与家长也要明白,网上滤镜无处不在,不必因为虚假的完美而盲目内耗自己。美,本身就有着丰富多元的标准,真实、自信与从容才是青春最美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