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由预制菜引发的舆论风波迎来最新进展,西贝餐饮发布道歉信,声明会调整所用油品,并将一些菜品改为现场制作。面对消费者的不满与吐槽,企业及时做出实际改变,算是迈出了积极一步。

大型连锁餐饮品牌使用预制食材和菜品十分常见,而近日这场争论之所以如此激烈,除了涉事双方自带流量舌战吸睛之外,也是公众对“预制菜到底怎么算”的长期疑惑使然,更有一些小散乱餐饮企业食品安全难以保障、透支公众信任的因素。事实上,更多理性的消费者并非反对预制,而是反对隐瞒蒙蔽和价格错配。因此,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或转而调整为现做,让那些本来就是为“锅气”买单的消费者感到“菜品对得起这个价格”,是十分必要的举措。

食品安全问题容易激起社会情绪,大大小小的餐饮企业显然需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真正听懂消费者的诉求。同时,所有的讨论也得就事论事,不应为口舌之争或公关水平之类花边模糊焦点,也不应将这一风波扩大为对整个餐饮行业的否定。

随着保鲜技术、线上购物、冷链物流等快速发展,传统餐饮行业确实在深入改变。餐饮产业化,为的也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中央厨房模式的出现,也寄托了对集约化、安全化、标准化的期待。当然,拥抱技术,不意味着所有餐馆最终都变成一个样子,发展预制菜,也不意味着处处皆是预制菜。清清楚楚告知消费者自己的制作工艺、菜品的预制程度,乃至更进一步,披露米面油肉蛋菜等其他主要食材的来源和品牌,明厨明档、明质明价,大家自然会做出自己的选择。

由于缺乏具体标准,当下社会对预制菜的认知较为混乱,许多餐饮企业要么对预制菜讳莫如深,要么降低品质打擦边球,反倒让预制菜背了锅。据报道,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专家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届时,预制菜“身份”将有统一说法,餐饮门店是否使用、如何使用预制菜,也将首次纳入强制信息披露范畴。相信当下这场关于预制菜的大讨论也能给国标提供更多民间意见以资参考,最终尽可能消除国家标准与公众常识之间的认知偏差。

一场争论把问题摆到了台面上,不是什么坏事。推动餐饮信息透明化,让大家吃个明明白白,是全社会的共同期待。老话讲,做餐饮是个良心活。不管工艺、流程怎么变,良心、诚信不能变。谁把消费者放在心上,谁就能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