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树上晾衣、树周堆放杂物、树池被严重挤压,到老人在树下闲谈对弈、孩童在周边嬉戏玩耍,北京东城区古树保护范围内整洁有序,尽显人树和谐。据报道,这一切得益于东城区检察院携手相关行政部门共同打响的一场“中轴线古树群”保卫战。
古树名木是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的重要成员,是活着的“绿色文物”。北京中轴线申遗范围内共有古树名木8700余株,集中分布于故宫博物院、太庙、先农坛、天坛公园、景山公园、社稷坛6处遗产点,以300年以上的一级古树居多。例如,景山寿皇殿东侧生长的一株槐树,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是北京中轴线上“古槐之最”。这些古树名木,与重大历史事件相融合,成为中国历史发展重要的见证者,成为古都变迁无声的记录者。这些“身材挺拔的市民”,还是不少老北京的童年玩伴,是不少家庭一代代人共同的邻居,承载着北京市民绵延的乡愁情思。
北京拥有4万余株古树名木,是名副其实的古树之都,对古树的保护从未停歇。今年3月15日,《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正式实施,5月30日《北京中轴线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明确将古树名木列为中轴线文化遗产核心保护对象。北京古树,特别是中轴线古树,既有城市管理者一如既往地悉心养护,也有了硬性的“法律护栏”。
整改前后对比。图据检察日报
然而,不得不承认,中轴线沿线尤其是居民区的古树,仍面临“慢性破坏”“微破坏”的挑战。胡同里,有的古树被当作天然晾衣架,空调室外机排风口直吹树干;有的古树池沦为快递临时存放点,堆满包裹;有的古树被杂物包围,生长空间遭到严重挤压;有的古树下甚至堆满垃圾,臭气熏天。千万不能小看这些问题,因为破坏是在点滴间发生的,而且还有火灾隐患。守护古树名木,也是在守护中轴线的完整风貌,守护北京城文化遗产。可由于与居民生活空间紧密交织、老习惯难改、人车流动频繁等积弊,居民区的古树更易受到破坏,保护效果也易出现反复。
东城区的实践,为古树保护提供了样本。借助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东城区检察院摸排并识别出危害古树生长、破坏古树风貌等问题线索19条,并决定启动专项监督活动。与行政机关沟通后,两方联手,以“林长制”为抓手,将古树保护纳入网格化管理,加强日常巡查护绿工作,做到棵棵有档案、株株有人管。检察院还牵头建立了协作平台,定期召开会议,协同解决保护中的难点问题,并引入园林和植物保护等领域的专家为部分复杂古树“开处方”。保护时时在线,才不会让破坏有机可乘;破坏越来越少,古树才不会瑟瑟发抖。
中轴线上的每一株古树,都是北京历史的“活坐标”,是承载着市民独特记忆的活宝贝儿。只有让保护古树名木的理念真正浸润人心、融入每一个细小的行动中,古树名木才会继续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继续见证并记录北京新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