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坐在传送带旁热情吆喝,背景中流水线工人们忙着拣货、打包,打印快递单的机器一刻不停……打开各类电商平台,不少直播间都是如是画风。但媒体调查发现,很多看似逼真的场景,都是通过绿幕抠图等特效技术合成的。
“一个人撑起一个厂”,荒唐背后是乱象。相比于图文展示,直播带货的优势之一就在于“眼见为实”。主播实时互动,可以更加生动直观地传递商品信息,从而提高消费者的信任感和体验度。当然,这一切的基础都得是真实。就拿“工厂直播”来说,无非就是想告诉消费者,“源头供货”“销量高价格低”。如果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全靠后期特效,不就是纯忽悠吗?更奇葩的是,这类抠图应用大有“传染”之势,“老中医”身后的病床、患者可能是“P”上去的,“果农摘果”“开蚌取珠”的背景是提前录好的……真真假假,把消费者骗得团团转。
直播间不是拼道具和演技的地方。从法律上看,直播间卖货宣传属于商业广告活动,费尽心机虚构场景、刻意隐瞒真实货源的行为,已涉嫌“以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欺骗、误导消费者”。从行业发展来看,这更是一种对生态的破坏。据报道,目前网上已有公开售卖绿幕抠图的教程,还提供诸如“场景搭建”等一条龙服务。试想,当更多人以极低成本在造景上卷活,对那些本分做质量、老实搞推销的商家是多大不公?而一旦败光直播电商的口碑,受害的将是整个行业。
想吸引消费者无可厚非,但必须在法律与规则的轨道之内。纵观近些年的直播间,各类视觉欺骗还有不少。有的演绎剧本,主播商家联手上演“推拉大戏”;有的苦情营销,伪装悲惨身份专坑“家人”……对此,主管部门和各大平台出台了不少办法和规定,但随着技术门槛降低以及产业链逐渐成型,确给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之感。这也提醒相关方面,还是要根据新套路、新变种继续细化规则。平台在提供销售渠道的同时,也要加大识别上架内容,以明确标识提醒消费者内容的“AI率”,以技术升级倒逼入驻商家规规矩矩。
直播经济也是信任经济,最终交易的仍是产品和服务。少一些“一锤子买卖”的心态,才不至于砸了行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