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保障15场国家主场外交和重大国事活动,累计接待国宾和重要外宾近2万人次,规划布局78个设施项目,新设外资企业超过8000家……北京市政府新闻办日前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期间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成果。
从圆满完成北京冬奥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等重大国事活动服务保障任务,到顺利推进阿斯利康全球战略研发中心、德勤大学等标志性外资项目相继落地,再到出台编制《北京城市国际化服务工作方案》《外国人入境及居留指南》等便利措施……“十四五”以来,北京在国际交往中心建设上交出了亮眼成绩单,一系列成果照见这座城市越来越足的国际范儿。不久前发布的《国际交往中心城市指数2025》中,北京排名全球第6,连续3年在中国参评城市中保持第一。可以说,这座千年古都,正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广纳天下客,成为国际“顶流”。
建设国际交往中心,是首都核心功能,也是北京的使命所在。北京始终把构筑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对外开放格局,作为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重要目标。近些年,一场场的国际盛会、重大活动在京成功举办的同时,也带动了城市“生长”出顶尖的软硬件设施、国际化标准,以及一整套高效的服务体系。在持续拓展国际朋友圈的进程中,北京更将全球视野融入整个城市的发展脉络、日常肌理。
这种国际范儿,也源于北京包容大气的城市基因。正如有人总结,北京中轴线承载着千年古都的历史记忆、文化底蕴,也彰显出“中和”这一深邃的哲学理念。五道口的咖啡馆里,中外学生正为前沿课题热烈讨论;798艺术区里,不同肤色的艺术家正交流创作理念;中关村创业园区里,年轻的科创团队正与海外投资者共商合作方案……即便是最寻常的街头巷尾,也处处是“不见外”的友好氛围。特别是今天的青年一代,更以前所未有的自信,积极投入双向文化交流。这种高频的交流,也筑就了这座城市的多元面貌。
当然,北京成为“近悦远来”的魅力之都,离不开国际化、便利化、人性化的城市环境。为此,北京加速推进国际交往语言环境建设,上线国际版门户网站和英文公众号,如今全市公共场所外语标识准确率超过99%;12345市民服务热线自开通以来就不断升级,如今已可接听8种语言,便利外籍人士快速反映各类诉求……城市是“人”的城市,衡量一座城市魅力的,除了各具特色的城市规划、产业布局,也在于这些藏在日常生活里的温度与便利。让广大市民与八方来客同样感受到宜居与幸福,“北京服务”的金字招牌也将更加闪亮。
以更大视野看,真正的国际范儿,从来不是成为某个城市的“再版”“翻版”,而是在坚守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拥有与世界对话的能力。作为大国首都、东方古都,北京的国际吸引力,深藏在漫长岁月积淀的文化底蕴中。在这里,科创活力与文化厚重并行不悖,高楼大厦与红墙青瓦相得益彰,时尚潮流与市井烟火完美融合……某种程度上,北京的丰富性也代表了中国,无数要素共生共融的背后,恰是东方文明特有的气度与智慧。
在坚守中创新、在交流中繁荣。北京,正成为生机勃勃的“世界会客厅”。让北京范儿始终鲜活脉动,交出的也是关于国际范儿的独特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