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车停一下,测个酒。”12日晚,在朝阳区驹子房路,不少骑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的市民遇到了交警的酒精检测。当晚,有三名电动自行车驾驶人因酒驾被查,因未达到80mg/100ml的醉驾处罚标准,交警现场对其进行了批评教育。

在很多人的传统观念里,“喝酒不开车”的红线特指机动车,但路上的危险对所有交通参与者“一视同仁”。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在道路上驾驶自行车、三轮车、电动自行车、残疾人机动轮椅车,不得醉酒驾驶,违反者会被处罚。换句话说,不论是“二轮”还是“四轮”,酒驾醉驾都容易发生危险,相关法律对此早有规定。有关方面在对机动车开展酒驾夜查的同时,将电动自行车等也纳入酒驾筛查范围,是维护交通秩序、对大家生命安全负责的必要之举。
近段时间,本市电动自行车整治动作不少、力度不小。今年7月以来,北京启动非机动车十类不文明行为专项治理。除了对逆行、闯灯等违法行为持续开展查处整治,还对酒后骑行、骑车拍照、多人并排骑行等不文明行为严查严管。对于饱受诟病的非法改装行为,市场监管部门也加大处置力度,不到一个月就立案查处“五改五售”违法行为30起。
数据显示,本市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已突破700万辆。因不文明骑行导致的事故时有发生。今年1月至9月底,全市已发生涉及非机动车的交通死亡事故300余起,其中非机动车负同等及以上责任事故占比超过半数。这个角度上,上述治理组合拳,不仅使事故多发势头得以初步遏制,也向社会释放着清晰信号:非机动车治理网络正不断完善,引导市民养成守法、安全、文明的骑行习惯。
当然,想让电动自行车“便民又不添堵”,对于城市治理也是一项不小的考验。合规生产、安全上路、有序停放……紧密关联的各个环节,意味着治理并非某个部门的单打独斗,需要有关方面形成合力。这方面,北京始终在创新治理手段。从上岗“电子警察”,抓拍电动自行车违法行为;到鼓励市民“随手拍”,及时举报身边非机动车不文明行为;再到联动外卖平台等开展文明骑行活动,普及交通法规与安全知识……疏堵结合、严宽相济的各种尝试,都在助力非机动车真正“行于规、停于位”。
接下来,本市还将加快推进修订《北京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进一步健全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让文明骑行成为自觉,大家都会因此受益。
图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110112020039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