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淀区西北旺镇垃圾分类公益微电影《分别是为了更好的相见》在全镇各基层单位热播,北京城市学院航天城校区因其人性化的垃圾分类工作模式,成为该片中的一处拍摄地点。

“之所以选择北京城市学院航天城校区,是因为他们已成功将垃圾分类深度融入了日常点滴中,成为学生的一种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镇城乡建设办公室环境卫生负责人王腾介绍:“学校和社区(村)等基层单位的组织构成有诸多相似之处,我们希望通过该影片,从侧面展现该校垃圾分类工作亮点,为更多基层单位提供一些有用的经验。”

影片中,学生们面对寝室里油腻凌乱的垃圾,按照相应的垃圾种类,分工协作、分类整理,宿舍很快就变得干净明亮。而这样的场景在该校不仅真实存在,而且只是“冰山一角”。

“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基层垃圾分类工作高效运转,有窍门可循。”北京城市学院航天城校区后勤处长郑显松介绍。首先学校将垃圾“分类倾倒便捷化”,充分考虑到学生对外卖和网购的喜爱,将分类垃圾桶放置在宿舍楼内的每一个卫生间。学生可直接在厨余垃圾桶内倾倒剩饭,同时清洗饮料瓶和餐盒,投入可回收和其他垃圾桶内,实现餐具、包装的一站式清洗和分类,更便于保洁工作人员二次分拣。其次采用了“奖励机制市场化”,校园每日组织有资质的专业机构入校回收可回收物,所得收益直接归学生所有。此外,还推行了“宣传激励多元化”,这次微电影在校园拍摄,学生们都踊跃报名参演,希望参与到这种有意义的社会宣传活动中,为垃圾分类事业作贡献。

正在读大三的朱悦婷说:“无论是在食堂还是宿舍,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做到按需点餐,尽量不剩饭,以减少厨余垃圾的产生。同时负责保洁的工作人员也会根据同学们的就餐习惯,及时更换新桶。所以宿舍楼、卫生间不但没有异味,而且还让我们能更便捷地践行垃圾分类。”

“‘奖励机制市场化’这种形式,也确实得到了很多同学的支持。”朱悦婷说:“校园的每日回收机制,让空瓶子、废纸箱时时刻刻都在给我们‘挣钱’。大家乐于收集和兑换,也避免了宿舍杂物堆积,成为了垃圾分类最大的受益者,学校的模式特别值得我们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去实践、推广,从而带动更多朋友和我们一起保护环境。”朱悦婷笑着说。

“正所谓环境育人,垃圾分类的理念深度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也让大家更愿意践行绿色低碳、源头减量等环保理念。”北京城市学院航天城校区团委老师刘树佳介绍:“学校90%以上的同学都能够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受到学长们的影响很多新生也融入其中。我们也会引导同学们,将含有塑料或复合材料的垃圾制作成各种储物盒和工艺品,在学校和社团活动中展示和推广。同时,大家也特别愿意参加学校的‘跳槽市场’等闲置物品交换的活动中,享受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带来的成就感。”

学生的作用的确不可小觑,郑显松介绍,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度参与垃圾分类工作,学校成立了五支分类学生骨干队伍,分别是党员志愿服务队、学生志愿服务队、宣传推广服务队、督导服务队和劝导服务队。一方面,大家通过制作标语海报,宣传手册等对同学和新生开展宣传教育。另一方面,他们也负责日常垃圾投放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指导并协助大家正确分类。目前,已有两千多名志愿者参与到垃圾分类工作中来,助力分类工作持续深入推进。

据介绍,北京城市学院航天城校区将不断建立健全各部门工作机制,持续提高学校精细化管理水平,增强垃圾分类教育情怀,把垃圾分类教育与管理工作作为学校履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行动,让垃圾分类成为新习惯、新时尚、新规矩,形成垃圾分类人人参与、人人执行、人人监督、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