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强基层党建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马昌营镇与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秉持着“优势互补、共促发展”的理念,成功建立红色“1+1”共建基地。7月23日,“百村清流·京彩行动”实践团满怀热忱奔赴马昌营镇北定福村开展主题宣讲活动,在前期共建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校地党组织联系、拓展共建内涵,北定福村村干部、村民共30余人参与活动。

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

化学工程学院北区第三党支部学生负责人廖烁宇同学开展红色主题宣讲。他巧妙地以信宜市贵子镇干部刘明芳同志的典型事迹为引,深入且生动地揭示了优秀党风所蕴藏的磅礴力量与独特优势,深度解读“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这一重要论述的深刻内涵,阐释着优良党风在引领社风民风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台下的党员干部、村民群众全神贯注,表示要将党的理念融入日常行动,以党风带民风、以民风促社风,共同营造文明、和谐、向上、积极的乡村新风尚!

以党建引领垃圾分类新时尚

北京化工大学垃圾分类宣讲团成员鹿旭同学开展垃圾分类宣讲活动。他提到在一进村时便发现北定福村整体村容村貌十分干净整洁,垃圾分类理念已经在村里落地生根。他详细阐述了实施垃圾分类的原因、正确分类方法和常见分类误区,展示了北京化工大学自主研发的生物基可降解聚酯橡胶材料制作的鞋底,将科技成果推向乡村各处。同时,“百村清流·京彩行动”实践团与“京壤卫士”千人百村行动队联合制作关于水、土污染的宣传页,成员将其发放并进行讲解,呼吁村民行动起来一起保护环境,共创美好家园。

实践心得

廖烁宇:

此次赴北定福村开展红色党建与垃圾分类宣讲,让我对基层工作有了全新认识。我们采用“视频+演讲”的方式,将党建精神融入日常生活,并通过垃圾分类具体演示,让环保理念更易理解。村民们从最初观望到主动提问,这种转变让我深刻体会到创新传播的重要性。实践让我明白,政策宣讲不是单向输出,而是要立足群众需求,用接地气的方式搭建沟通桥梁。这次经历不仅提升了我的组织协调能力,更坚定了我服务基层的信念——真正的成长,永远在路上。

伍亿:

参加这次实践活动,我收获满满。听了廖烁宇同学的宣讲,我真切认识到优良党风有着强大的引领作用。活动中,老党员们专注的神情和积极的反应,特别打动我。鹿旭同学讲的垃圾分类知识,既实用又有意思,我一下就学会了怎么给垃圾分类。这次活动让我懂得,我们要从自己做起,传承好党风,做好垃圾分类,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鹿旭:

今天我在北定福村开展垃圾分类宣讲活动,结束后内心深感充实。我深刻认识到,基层宣讲不能脱离实际空谈理论,必须紧扣村民的日常生产生活,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分类标准,让政策要求转化为村民能理解、愿接受的内容,才能让宣讲真正走进群众心里,让垃圾分类的理念落地生根。宣讲让我更加坚信,做好基层工作,关键在于心系群众、贴近实际。垃圾分类是一项需要久久为功的民生工程,后续我会把今天的收获运用到工作中,持续改进宣讲方式,用心用情做好引导,和村民们一起努力,让垃圾分类成为乡村文明的新风尚,让咱们北定福村的环境越来越好。

徐嘉蕴:

这次垃圾分类宣讲活动让我收获颇丰。亲身参与讲解,不仅深化了我对分类知识的理解,更锻炼了沟通表达能力。面对不同居民的疑问,耐心解答的过程让我体会到基层工作的不易。看到大家认真听讲、开始尝试分类,那份推动乡村环境改善的成就感油然而生,真切感受到,普及环保理念、引导举手之劳,虽是小事,却对建设美好家园意义重大。

芦景莹:

这次参与垃圾分类宣讲,让我有了更深的感悟。站在聆听者的角度,不仅系统梳理了分类知识,更在实践中体会到传播环保理念的责任与意义。当看到大家从陌生到认同,再到主动参与分类,这种推动改变的满足感格外珍贵。垃圾分类看似是日常小事,却是城市文明的重要基石。作为大学生,我们既要做好践行者,也要当好传播者,用实际行动为绿色生活助力。

当优良党风的种子在北定福村的土壤里扎根,当垃圾分类的理念顺着清流浸润人心,看见的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党建力量与民生需求的同频共振。实践团成员带着热情走进乡村,用“接地气”的话语架起桥梁,以初心为笔,以实践为墨,让科学成果接上了泥土的芬芳,让红色基因在互动中焕发新的生机。

此次共建不是终点,而是持续生长的节点。未来,当大学生与乡村振兴的纽带越系越紧,这片土地上必将生长出更多文明与进步的果实,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实践团成员们定当续写更多“京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