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引晨路,钟声醒迷航”,朝阳区人民检察院依托“朝阳晨钟”未成年人法治教育活动,持续深化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和犯罪预防工作,切实打造“朝阳晨钟”法治教育品牌和课程体系。
一、做好“探路人”,构建“三横五纵”一般预防普法课程体系
朝阳检察院细化培育机制,制定《“法治副校长”工作意见》,从领导班子成员、部门负责人中优先选聘,组建了34人的“法治副校长”团队,为全区法未成年人法治教育提供法治增量资源。同时,打造“朝阳晨钟”三横五纵普法课程体系,将普法课程划分为“常规教育课程”、 “普法体验课程”以及“教师、家长课堂”三类,;“五纵”则是根据未成年受众所处学段不同,将课程体系划分为幼儿园、小学低年级(1-3年级)、小学高年级(4-6年级)、初中、高中(含中专、职高)等五个学段课程,以更加符合不同年龄和学段的未成年人的法治教育需求。通过检察开放日、模拟法庭、普法讲座等形式,近两年共入校进行普法宣传200余次,受众6万余人。疫情期间,组织法治副校长录制“朝阳晨钟系列法治微课程”,包含校园欺凌、毒品犯罪等9大主题,共计12节普法课程,通过线上发送至辖区内30所中小学校,实现“云端送法”。同时,针对居家隔离期间部分学生出现心理应激状态,及时链接开通心理咨询渠道,并送上“防疫心理健康”综合课程。
二、做好“解铃人”,打造“4+n”帮教模式强化涉罪未成年人特殊预防精准性
朝阳检察院以“检察官、家长、社工、涉罪未成年人”四大主体,组建“4+n”帮教小组模式开展特殊预防工作,不断链接资源,为唤醒涉罪未成年人走出“迷途”引领方向。以日常监管监督与特殊时点教育并行,将法治教育、亲情教育、生命教育传递给“高墙”之内的未成年人,连续3年参加看守所羁押未成年人“成人礼”活动,共计为20余名涉罪未成年人安排亲情会见,定期将“朝阳晨钟”法治课程及法治产品送入所内。此外,为满足16周岁以上的非京籍涉罪未成年人帮教需要,朝阳院积极对接团区委,扩充未成年人社会支持体系建设,联系区餐饮行业协会,先后确定“村上一屋”“紫光园”等企业作为“朝阳晨钟”观护基地,解决涉罪未成年人监护条件缺失等问题,满足非京籍涉罪未成年人生活帮扶、监管强化、技能培训、教育矫治等需求,实现无缝隙监督考察,确保外地籍涉罪未成年人与本地籍未成年人得到平等保护,现已有3名未成年人在观护基地完成考察帮教工作,相关工作获得上级院的认可。
三、当好“守护者”,助力校园法治安全建设
朝阳区检察院聚焦“城乡结合与国际要素”并立的区域特点,选取国际学校、农民工子弟学校等为重点法治示范校,大力推动以“社工常驻学校”为特点的“法治诊所入校”模式,定制化面向家长、老师、学生入校开展普法教育。针对芳草地国际学校学生构成特点,在国家宪法日活动中,结合宪法精神以生动的课程加强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面对农民工子弟学校与寄宿制职高学校,“甩手”家长较多、监护不力等问题,立足某职高校园欺凌事件,探索有寄宿制职业学校特色的家庭教育指导。在开展普法教育的同时,发挥法治副校长在家庭、学校、学生中的服务指导作用,结合强制报告、入职查询制度落实,及时化解涉校矛盾纠纷,为强化校园安全管理提供及时、精准的检察服务,协助处置突发事件和影响教学秩序的矛盾纠纷。如某校向我院法治副校长反映,该校有几名学生因不满学校手机管理制度,经常顶撞老师、欺负同学,且在校期间携带刀具。我院法治副校长立即开展个案辅导,剖析不良行为原因,向学生讲述其危害性,结合家庭教育指导及时纠偏,构建家校保护先行、司法保护兜底的综合保护体系。
四、当好“答卷人”,以法律监督助推校园安全深层次治理
朝阳区检察院以“朝阳晨钟”未成年人法治教育活动为抓手,以大数据模型筛查出的线索为基础,在全区入校开展普法活动的同时,开展校园周边交通安全法律监督专项活动,立足大数据模型对辖区内重点学校进行梳理,结合平台预警信息,发现刑事案件中涉及校园周边交通基础设施的线索716条,针对辖区内20所学校附近上下学接送车辆滞留、斑马线人车抢行、人行横道等安全防控措施不完善的情况开展公益诉讼工作,推动教委、区交通支队及属地街乡积极履职,开展校园交通安全综合治理。
五、做好“播种者”,积极响应最高检“结对共建”工作
自2019年“朝阳晨钟”团队成员参与最高检“走进三区三州”普法活动以来,朝阳区检察院连续三年与四川凉山州检察机关进行结对共建,在交流业务工作、开展同堂培训的同时,组织两地未成年人“云参观”凉山州法治教育基地、朝阳区未成年人“一站式办案区”。2021年,“朝阳晨钟”团队在凉山州五天行走三县十余个乡镇,开展法治讲座24场次,发放宣传单3500份,覆盖冕宁、木里县学校22所,受众师生1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