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发掘未成年服刑人员自身的改造内驱力,矫正恶习,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在全体未成年服刑人员群体中开创了“微习惯”行为训练项目,累计360余名未成年服刑人员参与,取得了良好效果。

自2013年创办以来,为进一步提高项目的科学性、针对性、系统性,我所聘请中国“习惯学”第一人——清华大学客座教授周士渊、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参事施祖麟先生、自我管理专家黄泰山先生、北京体育大学教授李力等专家作为项目顾问,与民警组成工作小组,并对212名服刑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反复研究“如何在监禁环境中开展习惯养成、开展哪些类型的“习惯”培养等工作,最终确定了学习、健身、文明礼仪、打造阳光心态等八大训练内容、四十六种训练方式。由民警时时监督习惯养成情况,监区领导每月检查并写出评语,为未成年服刑人员好习惯培养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按照“21天养成一个习惯、三个月巩固一个习惯”的规律,我所采用“当月培养、下月巩固”的“滚雪球”模式,通过民警现场监督,每天利用1小时开展微习惯训练。训练周期为6个月,以每月2个微习惯的数量递增,开展12个微习惯养成训练,训练周期结束后进行整体评估调整。从第一个月微习惯:劈叉俯卧撑、天天诵读,第二个月递增微习惯:日行一善、爱整洁,第三个月递增微习惯:记日记、每天练一页字,第四个月递增微习惯:每天读书十分钟、每日一问,第五个月递增微习惯:记成长档案、学会赞美,到第六个月递增微习惯:不说脏话、微笑打招呼。为保证微习惯训练进一步落实,我所制定专门的“微习惯+”台账、配发了”微习惯+”改造项目记录本,每名参与者都要确保原始数据记录的完整规范,定期组织训练成果展示,评选出“健身之星”、“文明之星”、“学习之星”以及”微习惯+”改造项目优胜班组,以此充分调动未成年服刑人员参与训练的积极性。

经过探索实践,未成年服刑人员在微习惯养成方面收获很大,在思想道德、行为自律、自主学习、人际关系、身体素质、意志品质等方面均有显著提高,改造内驱力显著增强,很多未成年服刑人员由沉默寡言变得开朗活泼,很多人从说话脏字连篇到文明用语,班组里助人为乐的事情多了,越来越多的孩子体会到了学习知识的乐趣。很多回归社会的青少年,经过自身的努力,有的当上了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有的长期做社会志愿者,为大众排忧解难;有的将自己错误经历讲给身边人,告诉他们不要犯罪等等,他们都用自己的方式回馈社会的关爱。他们的成长进步,都能寻找到“微习惯”的影子,有了好习惯、好思想的烙印,他们的人生才会按照正路行走,才会变得更有意义。

思想和道德建设,具有抽象性,无法直接对其进行干预和评判,而“微习惯”培养将思想道德行为规范融入到每日的行为习惯养成中,通过从被动到主动的强化,不断激发正能量,逼退负能量,扶正祛邪,入脑入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无声中矫正不良行为和恶习,为失足青少年的美丽逆袭奠定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基础,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微习惯+”改造项目也将继续前行,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