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3日,市委宣传部干部处、市宣传思想文化人才发展中心共同举办首都宣传思想文化高层次人才代表学习贯彻落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研讨会,来自理论、新闻、出版、文艺、国际传播、文化经营管理等界别共19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重点围绕落实党代会精神,在深入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发挥人才智力支撑作用进行交流研讨,以党代会擘画的首都未来五年发展蓝图为根本遵循,积极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建言献策。
一是深入学习宣传阐释党代会精神,凝聚共识助力首都发展。北京日报社总编辑伍义林表示,要讲明白党代会的思想源泉、根本任务、样本意义,牢记根本遵循,做到纲举目张凝心聚力,在新时代首都发展中率先垂范立标杆。《前线》杂志社总编辑李明圣表示,要突出宣传五大特点、十大成就、七条体会、重点任务、全面从严治党五方面内容,从多个维度系统深入阐释党代会精神。首都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黄延敏表示要切实扛起学习宣传研究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的使命责任,扎实推进首都师范大学研究基地建设。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城市所所长陆小成认为,推动低碳高质量发展是新阶段加快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课题,北京作为超大型城市,应加快推动低碳高质量发展、率先构建碳中和型的大国首都。
二是努力构建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巩固首都马克思主义研究高地。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陶文昭教授认为,构建中国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重中之重是构建马克思主义知识体系,要找准着力点、着重点。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晖教授提出,要以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为重要抓手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三是积极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将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沈湘平教授认为,首都人才发展要具有“破唯”“门清”意识,最紧要的是建立起一种“迅速找到最恰当的人完成最紧要的事”的机制。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历史文化名城规划所副所长叶楠建议要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中长期计划,并搭建配套的师资体系,培养一批有成熟文化影响力和传播力的人才。
四是发挥数字北京优势,让科技助力文化用文化引导科技。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孙立军建议整合北京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企业,为北京文化产业企业提供数据要素、技术支持等服务,在电影、电视、动画、新媒体等文化领域开展创作实践,打造现代化文化产业生态。掌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张凌云建议加大对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创作的引导和扶持,加快建立网络文学评论机制,推动精品网文IP的影视化改编。
五是加大“京味文化”的挖掘和展示力度,打造京味“文化地标”。北京乐合影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艺术总监、著名京味导演刘家成建议进一步加大影视剧创作的政策及资金扶持力度,进一步挖掘好京味文化,进一步打造好“京味地标”。北京画院副院长郭宝君建议尽快建设一个能够反映北京地区文化艺术特色的市属专业美术馆,展示北京城市独特的精神气质、文化特色和核心价值。
六是以首善标准助力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在博物馆之城建设中立标杆、做表率。在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中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馆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金漆镶嵌髹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柏群建议继续加大对非国有博物馆的关注与扶持,在馆区用地、人才培养、项目活动和运营经费补贴等政策制定上给予更多支持,对北京传统非遗项目生存状态进行深度调研,进一步完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的政策与机制。首都博物馆研究员武望婷总结大运河博物馆建设经验,认为作为在首都的文化宣传阵地和城市文化客厅,博物馆建设在各方面都要率先示范、立标杆、竖旗帜,保持积极进取,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努力在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创造新业绩,为全国起到表率作用。
七是擦亮“大戏看北京”文化新名片,着力打造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俱佳的精品项目。北京演出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北京巨龙世纪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刘忠魁建议,充分利用北京全国文化中心的核心资源,用优秀艺术家打造具有市场化属性的精品项目,盘活国有院团资源存量、嫁接头部民营企业合力打造优质项目,加大宣传报道和扶持力度,为优质剧目走进大众搭建桥梁。北京京剧院副院长朱甲建议加大对京味题材大戏的长线指导和跟踪扶持,完善优质编导资源供给嫁接,盘活用好各类演艺设施资源,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和宣介力度。
八是讲好中国故事,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姜飞结合国际传播的历史经验和理论支撑积极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建言献策。北京蔡国强艺术工作室项目主管蔡灿煌建议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应当注重文化多样性发展,吸引更多国内外有才华艺术家扎根北京,形成高品位文化风气,激发和鼓舞社会文化品牌发展,创造高品质文化IP和有专业影响力的文化事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院长助理蓝庆新教授表示,立足首都高质量发展,瞄准首都国际交往中心建设需求和首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需求,努力做好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智囊团和贡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