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北京,以草木为笔、繁花为墨,书写着人与自然共生的浪漫诗篇。

玉渊潭的樱云在晨光中舒展,风起时,花瓣如碎玉坠入碧波,涟漪荡开一池宋词般的婉约;颐和园西堤的十里桃林,粉雾氤氲若霞,与佛香阁的鎏金飞檐对望,凝固成一首唐风与春光的唱和;奥森北园的郁金香方阵,以玛瑙红、琥珀黄、琉璃紫泼洒油彩,将大地装帧成莫奈笔下的印象派长卷。此时,这座古都的呼吸里,尽是草木的芬芳。

然而,当镜头取代凝视,踩踏碾碎花香,争抢惊扰鸟鸣,春天这场生机勃勃的美景,被这些不文明的赏花游园行为蒙上了阴影。今天,请你和“V蓝北京”一起为和谐的游园环境发声,共赴一场文明的春日之约。

当赏花之美遭遇“不文明”

在古代,赏花是一项受众广泛、几乎人人可以参与的审美活动。不用香车宝马、鸣锣开道,随便是谁,只要有一颗不误春光之心,便可呼朋引伴,亲近自然。

而中国人对美好事物的享受,往往会融入更多形式,按时代先后有曲赏、酒赏、香赏、谭赏、琴赏、茗赏。其中以唐代的清酒赏花姿、五代的燃香观花色、明代的点茶品花韵最具特色。

古人赏花重仪式,却从来都不流于表面,而后人们热衷传承,却常常是沐猴而冠。

人们看见了花田的美,却对“禁止踏入”“爱护花草”的警示木牌视而不见。有人为制造落英缤纷的美景,把花枝摇断;有人曲解“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本意,把花枝拔光;有人在花海里奔跑嬉戏,将花田踩踏出一块块“伤痕”;还有人将垃圾随意丢弃在花海里,为赏花添堵。

而这样的行为屡禁不止,甚至有人不听劝阻,在危险地“打卡”,穿行马路、攀爬桥梁。

当人们用粗暴的方式“占有”春天,实则是剥夺了更多人感受自然之美的权利。

构筑文明赏花的“立体防护网”

为营造文明赏花游园环境,同时贯彻《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北京市属公园不断加大治理曝光力度。对性质严重、不听劝阻的游客做好现场取证,做实案例,纳入不文明行为黑名单。对未达到执法处罚程度的不文明游园者,实施重点盯防,增强不文明行为治理的震慑力和有效性。

但是,城市治理不仅需要雷霆手段,更需要刚柔并济的智慧。在北京各个角落,大家自发组织起了文明赏花游园的宣传活动,以“城市文明加油站”的形式为春天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

从刚性约束到柔性引导,这些充满温度的实践印证:文明不是冰冷的规训,而是发自内心的文化认同,更是对市民文明自觉的信任与期待。

让文明赏花游园成为城市的风景

繁花终会落尽,但文明道德之火将会永存。恰逢清明将至,北京各大旅游景区已加大文明出游宣传力度。而身处风景之中的我们,更需要以身作则,用文明为春天上色。在此,“V蓝北京”倡议大家:

01

文明赏花

以目光丈量春色,与花枝保持一袖的距离,让镜头框住花影而非折断花枝。须知樱花飘落的弧度、牡丹低垂的弧度,皆是自然赋予的诗意留白。

慎守草木时序,不攀折花枝作簪,勿摇晃树干造“花雨”。植物学家提醒:单株桃树被暴力摇动后,次年开花量减少40%,美一旦被掠夺,便难再重生。

拍摄以礼为界,长焦镜头可抵近美学,脚步不必踏入花田。故宫文物修复师曾言:“真正的珍视,是克制触碰的欲望”,此理于自然万物皆通。

护佑脆弱生灵,遇见草坪萌发的野花、石缝挣扎的蒲公英,请绕行三步。城市生态学家证实:1平方米野花丛可滋养300只传粉昆虫,微小的生命同样构成春之交响。

02

文明游园

爱护公园环境,不私挖野菜,不攀折花木,不损毁树木,不采摘花果,不随地吐痰,不乱扔乱弃垃圾,不携带火种上山,不随意搭设帐篷、悬挂吊床。

爱护公园设施,不在公园建筑物、自然景物及各类设施上涂写、刻画、张贴。不损坏公园路灯、凉亭、园内标识牌等公共设施。

爱护野生动物,不投掷、不喂食并与野生动物保持一定距离,不干扰动物栖息,不追逐惊扰鸟类。

遵守公共秩序,请听从现场工作人员指引做好入园登记工作不携带火种入园,人多拥挤时请您主动排队,不拥挤、不打闹;不打架斗殴、不聚众闹事;不在公园内擅自摆摊设点、无照经营,不追逐游客强行兜售物品。

文明健身活动,不噪音扰民,不野泳垂钓,请照顾好随行的老人及儿童,不在湖面水边嬉戏打闹,不在高台或落石区域停留。

树立文明形象,尽量避免携带宠物特别是大型犬类进入,使用文明用语,不讲粗话脏话,不袒胸赤膊,不大声喧哗,不在路椅上躺卧,不随地便溺,禁止吸烟,不随意翻越围墙、栏杆、绿篱。

春不常驻,文明长青。从《东京梦华录》记载的宋代“花朝节”盛况,到明清文人“以文会友”的赏花雅集,中华文明始终保持着对自然的敬畏与诗意。

在这个春天,让我们重拾这份文化基因,让文明赏花成为新时代的都市礼仪,让每朵花开的姿态都映照出城市的文明高度。毕竟,真正的风雅不在朋友圈的九宫格里,而在与万物相处的分寸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