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园子村乡情陈列室一角。资料图片

不久前,巴园子村开展了精彩纷呈的民俗活动,当地村民纷纷热情参与。资料图片

雨后的北京市大兴区北臧村镇巴园子村清润可人,石板路净亮,农舍墙院清爽。300多米长的绿植长廊上,藤蔓叶上挂着雨珠,青葫芦垂在架下,透着一股子生机。

“这里呀,夏天是葫芦长廊,冬天是灯笼长廊。”巴园子村党支部书记巴洪茂高声亮嗓介绍,“别看我们村子小,但啥也不缺,村民们心齐,管理得法,日子越过越红火。”

位于北京南六环外的巴园子村,全村112户主要以巴为姓,这些年先后获得“北京最美的乡村”“国家森林乡村”“全国文明村”等荣誉。

能有如今的面貌,巴洪茂坦言全靠“组织引领、服管结合、协同共治”这十二字诀。“村干部就是村民的‘领头雁’,得想在前、干在前。”巴洪茂指着村里整齐排列的民宿院落说,“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我们创新实施‘四级资源’导入策略,靠政府助力招、‘两委’主动招、企业口碑带、中介渠道补,把闲置院落打造成‘院落式产业聚落’。现在50多处院落统一管理、统一出租,出租率高达98%,户均年增收5万元到15万元。”

产业上,村“两委”不满足于“吃老本”。在村“两委”的带动下,这几年,除了原有的传统西瓜种植,还试种黄姜,通过村内企业直销,形成“租金+农产品”双增收模式,全村年租金总收入约500万元,90%家庭直接受益,收入结构从“种植主导”转向“租赁+多元”。

在村委会大院里,一位村委从家里带来了刚煮好的玉米,这玉米冒着热气,咬一口又甜又糯,带着别样的清香。巴洪茂笑着说:“这是村子今年从山东引进的玉米新品种,不打农药,纯天然,供不应求!”

离开村委会大院,记者跟着巴洪茂走进一户农家院。这里别有洞天——青瓦白墙间挂着几幅风景画,廊下摆着画架,老板姓蔡,正低头用刮刀调整画布上的色块。

“我们租了三个院,一个作画室,一个作直播间,还有一个改成了接待空间。”见到来客,老板笑着迎上来,寒暄几句后,老板指着墙上的画介绍,“都是些乡土题材,你看这葫芦长廊、农舍瓜田,在这儿待久了,笔下的东西也沾着烟火气。”

说起选中巴园子村作工作室,这位姓蔡的老板拉开了话匣子:“不光是看中这儿环境好,更因为村集体的管理让人放心:签了三方协议,租金、维护都明明白白,有啥需求找村‘两委’,解决问题特别快。可以说巴园子是我们的福地,最近我还想再租一个院落来扩大业务。”

谈及村庄的管理智慧,巴洪茂笑了。“我们村有200多年历史。随着村子的不断发展,现在村里住的人越来越多了,磕磕碰碰在所难免。”前阵子有村民嫌企业员工停车挡了道,巴洪茂就让企业负责人亲自去村民家里说和说和。后来两人聊开了,原来村民嫌挡道是怕影响收瓜车进出,企业也立刻调整了停车区。

“乡里乡亲的,低头不见抬头见,几句话聊开,没有解不开的疙瘩!”巴洪茂说。

村里的企业发展好了,也想着更好服务村民。之前有家消防公司捐赠了一批灭火器,巴洪茂当天就带着“两委”成员挨家挨户送上门,还请企业员工现场教大家怎么用。“企业的心意不能浪费,得让家家户户受惠,这样才是真的‘共荣共富’。”巴洪茂说。

这样的和谐,离不开村“两委”在“协同共治”上的用心。“我们定了村规民约,推动‘村、企、民’同规同治,公共资源大家共享。”巴洪茂说,企业也常捐物资、搞培训,为村里拍宣传片,村民也常给企业送些自种果蔬,“不分你我,才是真的一家人”。

下一步,巴园子村将以现有发展成果为基础,从产业延伸、服务升级、情感深化三个维度持续发力。“我们希望通过自身努力,推动乡村振兴向纵深发展,实现‘产业更兴旺、治理更高效、关系更融洽’的目标。”巴洪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