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阳区常营住欣家园社区,活跃着一支由23位年龄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组成的合唱队。72岁的李福寅是合唱队队长,12年前他凭借一腔热忱,从零起步,亲手“拉”起了这支队伍,借助音乐的力量,让社区的退休老人有了新的精神家园,在歌声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感与归属感。
合唱队参加社区文艺活动
现场丨银发老人当起音乐“练习生”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周日下午3点,住欣家园社区活动中心传来阵阵悠扬的歌声。二十多位老年合唱队成员整齐站成两排,正全神贯注地投入排练。他们身姿挺拔、神情专注,表情随着旋律与歌词起伏变化着。站在电子琴旁的李福寅身子微微前倾,右手在琴键上轻盈跳跃,左手打着拍子。他不时以眼神鼓励大家继续保持音量,偶尔也会抬手示意队员调整节奏,引领整支合唱队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
“耀新,这一句气息要再稳一些,像小河淌水那样,缓缓地流,感情也要再深情一点。”明乐,扬琴伴奏可以再放缓一些,跟合唱更好地贴合……”一曲唱罢,李福寅松开琴键,细致地为大家复盘刚才的排练。70岁的张耀新不好意思地摆摆手:“刚才气儿没跟上,李老师你再弹一遍,我肯定能接住!”张明乐也笑着回应:“好嘞,我调整一下!”队员们你一言我一语,交流歌词衔接与呼吸气口,活动室内气氛热烈又融洽。
排练几曲之后,进入中场休息时间,李福寅聊起了合唱队12年前首次登台的经历。“那是参加社区的中秋晚会,我们6个人唱《东方红》,全程都很紧张,唱得不好,只能算是勉强完成吧。”李福寅感慨道,如今合唱队水平显著提升,离不开每一位成员长年坚持不懈的练习和彼此无私的支持。
“李老师说合唱要互相配合,互相帮衬,场上场下大家都是一个整体。” 71岁的杨兴玲一直是合唱队的“记事本”和“热心肠”,谁的声部唱错了,谁最近生病没来排练,她都门儿清。前年,新加入合唱队的王惠总跟不上节奏,杨兴玲就把她请到家里,对着谱子一句一句地练,反复听视频学习,帮助王惠逐渐跟上队伍、找到自信。
张明乐是合唱队的伴奏专家,他会拉扬琴,就多琢磨技巧,负责给队伍增加声势。张耀新声音状态好,高音发声很标准,是合唱队男高音的主力。67岁的谭宝兰自学过指挥,她被大家推举当合唱队指挥,从节拍把握到情感表达,她经常一丝不苟、细致入微地调整每一个细节……
李福寅则是团队的核心,从协调场地、选定曲目到安排时间,事无巨细一一操心。在他看来,一个团队最好的状态,是每个人都有一份责任、各司其职、彼此呼应。队员们也说,他们未必有什么特别的才艺,但都怀着一颗热爱音乐的心,听从指挥、认真练习,就是对自己角色最好的诠释。
李福寅在教合唱队队员弹电子琴
讲述丨“自学小白”拉起一支合唱队
“大伙儿抬举我,喊我老师,其实我也不专业,不过就是个爱琢磨、爱折腾的老同志。”合唱排练结束后,队员们陆续道别离开,李福寅兴致勃勃地讲起了这支合唱队背后的故事。
退休前,李福寅在一家企业做了几十年行政管理工作。虽然从小喜爱音乐,但工作和艺术始终没有交集。退休后,空闲时间一下子多了起来,他就琢磨着该培养些爱好。有一天,他在公园里看到有人拉二胡、唱红歌,心里直痒痒。“我从小就爱听歌,虽然从没碰过乐器,但总觉得音乐里有股劲儿。那些红歌不光是年轻时的回忆,也是音乐史上永远的经典——我从那时起就决定学乐器、学唱歌。”
说干就干,李福寅先是买了一台二手电子琴,又找来一本《简谱入门》,对着网上的教学视频,一点一点自学起来。“刚开始手指根本不听使唤,像几根木棍似的,老是按错键。”他坦言起步非常吃力,但仍坚持每天雷打不动练习两小时,从最基础的音阶到简单乐曲,毫不马虎。他在琴键上贴好音名标签,散步时也在心里默背乐谱。功夫不负有心人,半年后,他已经能弹奏《东方红》《茉莉花》等曲目了。
2013年,社区正计划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征集文艺爱好者组织活动,与李福寅的想法不谋而合。他主动找社区工作人员商量:“我会弹几首曲子,咱们能不能试着组建一个合唱队?”社区对此非常支持,特地腾出活动中心的房间,添置了新桌椅,供合唱队使用。
然而起步并不顺利。最初报名的只有6个人,全是零基础。因为是自发组织,有两名队员排练几次就打起了退堂鼓。更现实的问题是,合唱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简单。“合唱分同声和混声,还有各声部的配合、整体换气与分声部换气等等,门道很多。就像《东方红》,其实是一首难度很高的合唱作品——男低音要浑厚但不能抢,女高音要明亮却不可刺耳,声部之间既要有层次又要和谐……我自己也不是科班出身,带着大家一路摸索,真的不容易。”面对困难,李福寅没有气馁,反而把过去做行政工作的组织协调能力全用上了。他耐心地给大家讲解合唱技巧,把曲谱抄在黑板上逐句教唱,还用不同颜色的笔区分声部旋律,复印分发;自费添置音箱,方便大家练习。
队员中有退休干部、企业职工,也有家庭主妇,大家背景不同、习惯各异。李福寅经常主动与每个人沟通,谁家中有事,他就上门看望;自己帮不了的,就请社区协助。他说,要让每个人感受到合唱队的温暖。
就这样,靠一点一滴的积累和真诚相待,李福寅渐渐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合唱队也在社区中传出了名声。队伍从最初的6人慢慢扩大到23人,虽然中间也有人因搬家等原因离开,但杨兴玲、张耀新、张明乐等骨干一直都在坚守。如今,社区一有活动,李福寅就第一时间带队报名,组织大家排练《我的祖国》《茉莉花》《格桑拉》等不同风格的歌曲。那间排练室,也成了社区里最热闹的“文艺据点”。
收获丨愉悦身心重新找到“价值感”
现在这支老年合唱队,已经成了住欣家园社区的文艺活动主力。每逢春节、中秋、国庆等重要节日,社区举办文艺汇演时,合唱队总是压轴出场。
谈及参加合唱队带来的益处,不少队员表示,合唱能够释放压力,愉悦身心。“以前总觉得退休生活就是带孙子、买菜做饭,挺单调的。现在能唱歌、学新曲子,日子过得比上班还充实!”杨兴玲开玩笑说,自己状态比女儿还好,“吃饭香、睡觉甜”。张耀新也表示,参加合唱队让他“有事可干”,看到一些老年人整天待在家里刷手机,他觉得那样不健康,而音乐让他的内心变得充实和放松。“有时候排练完特别兴奋,总想着下一回怎么唱得更好。”李福寅更是身体硬朗、气色红润,外表看上去不像已年过七旬的老人。
除了获得情绪上的满足,合唱队还为这些“60后”打开了更广阔的社交圈。性格内向的张明乐说:“要不是合唱队,我哪能认识这么多人!”原来同住一栋楼的张耀新和杨兴玲素不相识,也因为合唱队变得熟络起来。合唱队还经常走出社区,参加区域汇演和比赛。候场、在台下时,队员们常与其他社区的居民热情交流,遇到投缘的还会互加微信。热心的杨兴玲甚至还帮新朋友的孩子介绍过对象。
李福寅在教合唱队队员弹电子琴
“合唱队发展到现在,社区的支持也非常重要。”李福寅说,这么多年,社区不仅提供了场地支持,还为合唱队增添了不少乐器、购置演出服装,并为队员们争取了不少登台亮相、展现自我的机会。一次去区里参赛的经历也让李福寅印象深刻。“一开始大家都担心上台唱得不好,给社区丢脸。后来社区书记王磊特意跟我们说,名次不重要,大家开开心心去,展示咱们住欣家园的风采就行。”李福寅说,在社区的鼓励下,他们也变得更加勇敢和自信。“我们不是专业选手,能代表社区参赛已经体现了自己的价值,只要认真排练、提升自我、融入社区就是合唱队最大的贡献。这是所有合唱队队员的共识,也是队伍能坚持12年的原因。”李福寅说,与此同时,合唱队的队员也都热衷参与社区的各项志愿活动,从中找到了新的归属感和价值感。“我们经常免费教社区的小朋友学习唱歌,乐器弹奏。社区老少聚在一起其乐融融,让邻里关系变得更融洽。”
李福寅和他的老年合唱队用充满幸福与乐观的心态、充满力量与活力的身体,让“乐”享银龄,“声”入人心的状态成为现实,唱出了属于自己的美丽“夕阳”。正如李福寅所说:“人老了,也要把日子过得像首歌一样,能干点自己喜欢的事,还能帮着别人,给社区做点贡献,这样的晚年生活才是有滋有味的。”
李福寅给队员讲解合唱曲调
声音丨微组织蕴含大能量
“社区合唱队虽然微小,却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也增强了他们在社区的归属感和价值感。”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朱涛看来,老年人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反映出他们对社区的高度认同。像老年合唱队这类社区微组织,能有效增进人际信任与亲密度,促进邻里关系和谐。多样化的社区微组织,有助于老年人实现从“职场贡献者”到“社区贡献者”的角色转变,延续其社会价值,重塑老年生活的意义。这类社区微组织是富有活力和凝聚力的共同体,也可成为参与社区治理的核心力量。相关部门也应加大支持力度,鼓励老年人根据自身兴趣组建更多社区队伍,助力更多长者实现“老有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