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姿挺拔如松,声音洪亮如钟,举手投足间带着军人特有的利落劲儿。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听过李洋讲解的人,都对这名士兵一样的讲解员印象深刻。

李洋是一名退役军人,2018年入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在当时的认知里,我觉得讲解不过是用字正腔圆的声音把讲解词背诵出来。”直到有一次,李洋讲到狼牙山五壮士宁死不降舍生跳崖的故事时,有一个小男孩拽着他的衣袖问:“叔叔,他们怎么不用轻功呢?电视剧里的八路军不都会轻功吗?”李洋愣在了原地——如果年轻一代对历史的认知来自抗战神剧,那3500万同胞的伤亡、14年浴血奋战的艰苦,该如何被铭记?孩子脱口而出的提问,让李洋重新思考职业的意义,“我不仅是一名讲解员,更应该是一名传播抗战精神的教育工作者。”

李洋开始在官方讲解词的基础上进行扩展补充。他向编研部的同事请教,查阅大量文史资料,挖掘展品背后的故事。讲解时,他站姿挺拔,声音里带着军人特有的沉稳与力量,抑扬顿挫间,将展品的历史厚重感与自身的军旅气韵完美融合,让每一位听众都能沉浸其中。

今年7月7日,《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全新亮相,李洋深度参与了多项重要工作。3个月时间里,他常常工作到半夜12点才休息,通过不断摸索、挖掘历史资料,最终完成了展览第三部分的讲解词撰写。该部分聚焦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框架搭建与内容撰写均由他完成。观众在踏入展厅的瞬间,便能深刻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发动人民,引领抗战走向胜利的伟大力量。

一部相机摆在“九一八事变”展区的展柜里,李洋展开这部相机背后的故事——1931年国际联盟调查团来华期间,沈阳9位爱国知识分子巩天民、刘仲明、毕天民等组成国联外交爱国小组,史称沈阳“九君子”,刘仲明使用这部相机冒险记录日军侵略行径,其拍摄的影像资料与文字证据共同汇编成《TRUTH(真相)》材料,里面有日军布防图、军火库照片,甚至还有他们审讯中国人的记录。这些实证成为《国联调查团报告书》认定日军侵华行为的关键证据……

讲到刘老庄82烈士的时候,李洋会特意讲起指导员李云鹏的故事——他是82名烈士当中唯一留下照片和家书的人,他的妹妹把照片和家书捐献给了抗战馆。烈士的妹妹被父母取名为“爱云”,寓意就是纪念哥哥李云鹏。爱云拒绝了组织上给予的很多优待政策,特招去参军,她没有去;推荐去大学读书,她放弃了;安排回家乡工作,她拒绝了。她主动要求插队到刘老庄,在刘老庄做了50多年义务讲解员。

官方给定的28000字基础讲解词,被李洋扩充到10万多字,根据不同类型的参观者选择相应的展品重点讲解。

今年,来抗战馆参观的老战士多了起来。8月9日,李洋正在咨询台值班,看见两位坐着轮椅的老人被家人推进展厅。那是杨培善和赵连北两位老兵,他们曾同是六十八军的战士,在抗美援朝中并肩作战。此次是他们时隔70多年、跨越1200公里的重聚。李洋赶紧迎上前去,得知两位老兵并没有提前预约讲解,便主动提出:“我来给两位老英雄讲讲吧。”

因为是临时讲解,没有佩戴讲解器,李洋全程弯着腰,俯身在老兵耳边放大音量讲解。讲解结束时,他直起腰的瞬间,腰椎发出“咔嗒”一声脆响。

听李洋讲解,总感觉他把自己融入历史事件中,带大家“身临其境”。

2021年11月,李洋参加了“致敬国家丰碑——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在讲述抗美援朝战士在金刚川建桥、修桥的故事时,他把自己和志愿军战士结合。“作为一名曾经的军人,我想对王顺秀老人说,‘志愿军战士的热血仍在我辈青年人的身体里流淌着’!”李洋在讲述时掷地有声、饱含力量,眼里却不由自主地滚下热泪。李洋从全国1万多名报名选手中脱颖而出,斩获专业组唯一金奖。

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李洋比往日更忙。他说:“我不仅要为国人讲好红色故事,更希望用我的声音告诉世界:守护和平的火种,正在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手中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