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二三十厘米的绳子,两端分别被宋海峰编成小圆环。绳子一头,视障跑者用手勾着;绳子另一头,助盲志愿者伸进圆环握着……跑道上,视障跑者正是通过这样的陪跑绳感知方向,与志愿者肩并肩,步伐同频。

11月5日早上6点多,晨光熹微之时,宋海峰已与几位助盲志愿者来到森林公园南门地铁站,等候当天来此跑步的盲友。每周三、周六是跑团例行跑步的日子,虽然天气转凉,可视障跑者的跑步热情不减。前一天,“跑步搭子”们已配好对,提前了解过彼此的信息,还约定好了接送的方式。

宋海峰

“我就是昨天联系您的宋海峰,今年是我陪跑的第十年,陪过几十位盲人跑步,非常高兴今天由我来陪您跑步……”见到视障跑者,宋海峰轻声介绍自己。

“盲人也能跑步?”不少人第一次听说这种事都挺惊讶。人们的固有印象里,盲人看不见,眼前一片黑暗,连走路都挺困难。宋海峰坚定地给出答案:“不仅能,还能跑得很好!”跑团里,有视障者坚持跟跑近十年,也有视障者全马成绩跑到3小时8分,超越绝大部分视力正常的跑者。

早上7点,6支队伍陆续从奥森公园南园南门出发,浩浩荡荡,开启了约10公里的跑程。6队由刚入门的视障跑者组成,这支队伍重在体验,开始走1至3公里;5队更进阶,视障跑者能跑3到5公里……数字越小代表跑步能力越强,2队和1队是能跑全马的视障跑者。无论何种跑步能力的视障跑者,来这里,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队伍。

今年51岁的宋海峰是奥森公园最早的一批助盲志愿者。2013年,他曾饱受重度失眠的困扰,跑步帮他找回了状态。201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盲人按摩师、视障跑者何亚君。由于当时助盲志愿者人数不够,宋海峰被邀请陪几位视障跑者一起做跑步训练。从此,只要没有要紧事儿,他每周都会用陪跑绳拉着视障跑者的手跑步。从步频、步幅,到摆臂、落脚点,他不厌其烦地纠正他们的跑姿。在跑前热身和跑后拉伸环节,他用手扳动视障跑者的腿脚到合适的位置,帮助他们达到姿势标准。

“自己跑也是跑,陪人跑也是跑,只是多带一个朋友跑步而已,没什么难的。”宋海峰也没想到,这一跑就坚持了十年。从5名盲人、11名助盲志愿者开始,宋海峰所在的团队现已壮大成有2000余名志愿者、600余名视障跑者的跑团。

陪盲人跑步有很多讲究。“作为他们前进时的眼睛,最关键的是要建立信任。”为此,宋海峰总结了不少经验。他举了个简单的例子,志愿者跑步时要时刻注意路况,传达清晰的指令,尽量跑直线——视障跑者虽然看不见,但听觉和触觉异常灵敏,若是感觉陪跑绳松了,视障跑者就会离志愿者远一点儿;若是感觉绳子紧了,他们就会再靠近一点儿;志愿者轻轻往左拽,视障跑者就知道要左转了。

宋海峰陪跑细致,在圈子里出了名,还有个“奶爸”的外号。在参加长距离的马拉松比赛时,天一凉,跑者总喝凉矿泉水肠胃会不舒服,他陪跑时就背着水袋,用身体将水焐热至37℃。跑步时,宋海峰总是时不时望一望视障跑者的脸,“眼睛要看,他出汗多不多?身体是不是紧张?耳朵要听,他呼吸重不重?依此可以调整跑步速度。跑完后,还要带着盲友走一段,等心率降下来后再喝水、换衣服。”

陪跑,让他获得了不少赞许,可宋海峰认为,助盲陪跑的配对环节,被盲友“翻牌”是最高的奖赏。他笑着解释:“只要对盲人好,让他们在黑暗中感受到阳光与温暖,他们就会一直跟着你跑。”

一次,一位志愿者陪跑完着急上班,将盲友托付给其他志愿者时没对接好,这位盲友呆站在原地,很长时间不敢动也不敢说话。看到盲友无助的表情,宋海峰十分心疼。“如果不给志愿者培训,只凭每个志愿者的经验处理,盲人的体验绝对不会太好。”

为此,他把助盲跑经验整理成手册,还按照跑前、跑中、跑后分别编写口诀。奥森公园一处垃圾桶是他的讲台。跑完步,他将新志愿者召集到一起,把电脑包垫在垃圾桶上,用电脑播放PPT,为他们讲解陪跑的技巧和注意事项,培训完还要考试,成绩达标才能陪跑。

“如果跑步途中,前方有一根树枝挡路,此时你有三个选择,一是带着盲人朋友绕开;二是带着盲人朋友跨过去;三是蹲下把这树枝捡起来扔到一边,应该选哪个?”宋海峰将曾遇到过的情境编成问题,抛给新志愿者思考。

大家各执一词。宋海峰适时公布了答案,“陪跑时要是做跨的动作,盲友很容易失去平衡摔倒,若是蹲下来把树枝扔到一边,队列紧随其后的盲友和志愿者容易撞到一块,最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绕开。”

在培训助盲志愿者的过程中,宋海峰还让志愿者们戴上眼罩尝试跑步,用亲身体验,理解视障者的恐惧与依赖性。“恰到好处的帮助”是宋海峰助盲跑的核心,“他们不是需要同情的弱者,而是被唤醒的强者。”

跑步让不少盲友走出困顿,激活了“多年生锈的身体”。有盲友告诉宋海峰:“以前总觉得自己是别人的负担,参加助盲跑后,很多人都说从我身上汲取到了生活的动力!”

“本以为是我在激励盲友,其实,盲友也在激励着我。”宋海峰说。盲友刘海军在身体健康状况欠佳的情况下,依然坚持练习跑步提升配速,不但成功完赛,还创造了个人最佳成绩,更定下了“挑战铁人三项”的新目标。“这种相互唤醒的力量,正是助盲跑中双向托举的温暖。”

“全国有约1700万名视障者,北京市就有约20万视障者,我们在北京奥森十年才陪了600名,太少了。”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助盲跑,宋海峰创立了“一束光助盲跑”培训中心,迄今已培训助盲志愿者2000余名。

宋海峰在全国十余个城市推广助盲跑,还同时发起“陪青少年盲童跑步”计划,助力视障儿童身心健康。他希望在未来,城市每个网格里头,都能有良好的匹配机制,有需求的视障跑者和志愿者都能匹配得上。

发现光、追逐光、成为光。宋海峰正带着视障跑者“向光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