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教育工委 报送

单位简介:

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1952年院系调整后,清华成为多科性工业大学,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各项事业进一步蓬勃发展,逐步发展为具有11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长期以来,清华大学秉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校风,凝心聚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深化综合改革,实施全球战略,各方面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面向未来,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面向世界、勇于进取,树立自信、保持特色,为国家发展、人民幸福、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案例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强调要充分运用新型传播手段,创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掌握网络舆论主导权。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如何强化新媒体时代下的高校青年价值引领,牢牢把握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动权和话语权,无疑成为当前高校思政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

清华大学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充分发扬“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精神传统,围绕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探索从多角度、多维度、多层面进行价值提炼,努力探索新媒体思政工作新模式。学校积极推进新闻宣传工作改革,加快构建“大宣传”工作格局、推进校园媒体融合发展,以微信、微博、抖音等为代表的“清华大学”新媒体平台发展迅速。为进一步讲好清华故事、打通宣传工作“最后一米”、全维度提升学校声誉和影响力,学校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网络文化建设办公室总体协调、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院系具体落实的新媒体思政工作体系,打造出具有显著影响力的新媒体平台矩阵,推出了一系列在师生中广泛传播的理论、文化类内容和互动服务产品,形成了沙龙等新媒体思政工作新模式,在校园中高扬时代主旋律,和声共振正能量,打造清朗的网络育人空间。

主要做法:

1.积极构筑新媒体矩阵,拓展立体化传播渠道

为进一步推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建好管好网络思想文化阵地,清华大学积极构建多维覆盖的新媒体矩阵,在立足媒体自身特色差异化发展的同时,着力促进矩阵内各类媒体紧密融合,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新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和声共振正能量,对青年学生形成有效覆盖和影响合力。

聚合力量建立专业化队伍,全力打造网络传播核心品牌。清华大学统筹校内各类媒体传播力量,建立起以深度采写、视觉创意、时事评论、突发事件报道等为抓手的专业化运营团队,所精选推出的一系列优质品牌受到清华师生和社会的广泛认同,传播成效显著。同时,鼓励其他各类媒体精准定位并多样化发展,针对特定问题讲深讲透动情,打造独树一帜的鲜明风格,塑造颇具识别性的品牌形象。

2. 围绕核心创作高质量宣传作品,促进网络互动与思想引领深度融合

注重将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具象的题材内容有机结合,立足现实生活土壤挖掘大学生身边的话题和素材,交叉融合多种元素,按照高标准加工创作成青年喜欢的新媒体作品,将核心思想精神以深入浅出、富有趣味、易于传播的方式传递给校内外受众,并利用多种渠道平台和推广方式进行宣传。

3.立足清华,树立师生典型人物形象引领示范

清华大学始终注重以思想引领为内核,挖掘清华优秀人物典型,讲好清华故事,打造清华价值名片。以清华优秀师生典型作为有效的思想引领突破口,激励更多清华师生和社会人士向优秀人物典型看齐,学习传播正能量。通过聚焦清华优秀人物进行采写创作,不断发掘阐述一批批典型人物的感人故事,在校内外形成良好示范带动作用,起到朋辈激励效果。

4. 引导网络舆情热点,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舆论环境

做好新媒体政工作,必须坚持净化网络环境,营造良好舆论生态。清华大学实时跟进时政热点、深入剖析网络热点,与网络上各类言论思想展开积极对话。通过独特的观察视角、真实可信的事实与数据,以及贴近青年学生情感共鸣形成反映校园文化、引领校园文化的表述和解读,真正做到贴近青年、引领青年、带动青年。

5. 与时俱进,创新新媒体思政工作模式

新媒体时代涌现了大量新式交互技术,网络互动成为新技术普遍的发展趋势。清华大学紧密结合时代特点,充分探索网络互动与宣传深度融合的方式,开拓新媒体思政工作新模式。

改变以往的“采写编评”的传统宣传思维和模式,紧密结合时代特点,与时俱进地学习和运用新技术、新形式,并按照作品内容选择合适的作品形式进行创作。比如回顾历史和梳理观点类的作品,适宜利用图进行解读宣传;较为艰深枯燥的理论知识、文献等可尝试结合手绘等视觉风格进行展示;弘扬主流价值、传播正能量的现实题材,则可尝试制作微视频、音乐歌曲等。动员一切可能的全媒体形式服务内容表达,才能让网络思想宣传工作真正受到青年人的接受和喜爱。

6. 守土尽责,敢于与错误观点交锋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各类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各种敌对势力带来的挑战日益凸显。此外,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尤其是移动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大大拓宽了话语来源,网络传媒愈发扁平化,情绪极端、思想偏激的内容越来越多地闯进公共舆论空间,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带来挑战。据此,学校制定舆情应对制度和相应预案,建立了网络舆情工作校、院系联动机制,建立舆情报告与突发事件应急响应制度,密切关注学生网络舆情动态,形成突发热点舆情快报、重大事件舆情日报、定期报送动态周报机制,做好重大活动和热点问题、突发事件的网上舆论引导工作,针对错误观点和负面思潮及时发声“亮剑”,有理、有据地与负面信息展开正面交锋,打造风清气朗的网络舆论空间。

7. 凝聚骨干,培育主流价值观代言人

进入新媒体时代,网络传播具有显著的“去中心化”特征,需要团结和动员更多学生自发主动地成为主流价值的“代言人”。一方面,通过各院系选拔政治过硬、思想成熟、熟悉网络文化且在网络上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生党员担任网络辅导员,负责传达和落实学校关于网络工作的有关要求,交流院系网络工作创新举措和日常动态,积极开展网络宣传教育及管理工作,主动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结合网络特点深入开展育人工作。另一方面,校团委和党委宣传部网络文化办公室共同发起清华大学学生新媒体骨干人才培养“启明”计划,校研团委建立“专栏作者”制度,旨在培育和引导一批在网上敢于发声、善于亮剑的学生意见领袖,成为让同学信服的“红色种子”。

8.凝心聚力,“云上思政”铸就抗疫堡垒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清华大学党委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做好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利用在线手段因势利导创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壮大舆论正能量,团结全校师生同心抗疫。学校宣传工作、学生工作、组织工作等部门主动作为,构筑多种云端宣传思想阵地,确保理论学习一刻不松;紧抓重点疫区工作,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深入基层支部,在线指导协调思政工作传承创新;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营造积极向上氛围,在清华校园内外汇聚起坚决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强大正能量。

工作进展及工作实效:

1.新媒体平台矩阵成效显著,价值引导深入人心

清华大学连续数年位居高校社会影响力排行榜第一,媒体影响力、网络舆论影响力等大多数子榜也排名居首。“新媒体联盟”管理引导全校近400个活跃平台实现舆论“大合唱”。推进以“清华大学”官方微信、微博、今日头条、抖音、快手Facebook、Twitter等20多个新媒体公众号为龙头,部、院系、班团等多样化平台立体交叉覆盖的线上“新媒体矩阵”建设。矩阵活跃平台数量增长超过20倍,微信微博平台累计粉丝超过700万人次。学校每月发布“清华榜单”,定期开展新媒体沙龙,整体把握舆论态势,引导更多新媒体协同联动。匹配发展性资源、经费,搭建学校线下新媒体联盟,形成媒体合力:持续支持“学堂路上”“清华研读间”“藤影荷声”“微党建”“马来了”等重点新媒体平台,从学生视角围绕校内外热点、重大事件、校园文化等主题主动发声,关注人数在高位上仍稳步增加;清华新闻网、主页“清华映像”等门户平台,积极关注学生身边事;“小在线”“小在身边”“艾生权”等微信平台则针对师生学习生活的实际需要,提供基于新媒体技术的各项功能服务,营造出服务育人的优质网络环境,累计关注人数超过18万人,实现对清华学生的“全覆盖”;“清华传媒评论”“新车”“E言E行”等一批院系平台抓住自身专业特色,积极发声、多维互动。清华校内还成长出以“拙见”“巧言”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由学生个人基于自身兴趣爱好创办的微信号,现已发展为网络空间的正面网络大V。各类平台协调统筹、步调一致,做到网络思想教育互相呼应,有效实现“大合唱”效应,提高对学生的实际影响力。清华大学的核心微信平台在团中央《学校共青团微信影响力排行榜》长期位于前列,多次获全国高校共青团微信影响力第一名,“紫荆传媒”“学堂路上工作室”“清华思客”网络文化工作案例“全国高校网络宣传思想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工作案例类一等奖。一大批有影响力的作品在教育部“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央视“你好新时代融媒体作品大赛”等各类展示评选活动中斩获众多奖项及表彰。

2.创作出一批高质量主旋律作品

十九大召开前夕,发布《喜迎十九大,一张图解你知道又不知道的党代会》,通过长图形式梳理党代会的相关知识及信息,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对于2018年全国两会热议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组织力量精心策划,力求创新,最终采取“小快灵”传播的方式,系统呈现机构改革的变迁及历史,推出《三分钟读懂改革开放40周年8次国务院机构改革》,与其他主流媒体形成“错位竞争”,体现了清华校园媒体独有的角度。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清华大学”微信重点推送14篇、阅读量达46万。有网友评论:“严肃庄重的事情,同样也可以搞得温馨轻松又得体”;有高校宣传部负责人表示,“主题教育报道参考清北,重点看清华的做法”。“清华大学”公众号等报道中外青年同走改革开放之路故事,《青年节,清华中外学子这样探访改革开放的初心》获得社会广泛关注;清华新闻网围绕学生社会实践、毕业季、新生故事设立专题,关注发生在同学身边的感人故事和事迹;“清华小五爷园”立足青年视角,关注青年中涌现的正能量故事,形成累计点击量超过10万的文章累计10篇,“清华研读间”推出系列文章,共有20篇文章点击量超过10万;由多个部门联合策划制作的“大国工程中的清华力量”入选“2019教育政务新媒体年度案例”,“院系故事”探讨“1+N”融媒体综合宣传;围绕国家大奖深挖“硬核”科技宣传新模式,制作以微电影为主的融媒体产品,在人民日报、新华网等12家媒体播放量超百万。

从同学们的实际学习和生活出发,传播思想理念走进同学内心深处。“清华大学小研在线”推出微电影《清华零点后》,讲述了清华园进入深夜后,仍在岗位上辛苦工作的后勤人员故事,激发了同学们对校园每一位工作人员的感恩之情,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面向青年学生关心关注的就业问题,清华研读间推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今天我们为奔赴基层的清华毕业生送行》《在园子里求学数年的清华博士毕业后会去哪儿?》等系列文章,引发校园师生的深刻思考与广泛探讨,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

3、持续挖掘典型人物打造价值名片

新媒体思政工作以典型人物挖掘为重要抓手,“清华大学”微信推出“身边的榜样”“清华园中的守望者”等系列报道近100篇,多角度展现清华精神。英文新媒体平台推出“清华人”图文故事系列,累计采访报道人物故事40余篇。“为祖国健康工作70年”的黄克智院士、“百岁先生”徐葆玖、马冬昕马冬晗姐妹、“未来女科学家”万蕊雪、“轮椅里的清华博士”朱晓鹏、清华大学博士生讲师团外籍讲师沙明等多位师生人物故事,在校内及社会上受到普遍点赞。以清华大学三次“良师益友”获得者、社科学院心理学系樊富珉老师为主角拍摄的微纪录片《一封跨越45年的情书:清华,我要退休了》,助力校园良好师德师风建设,推文24小时超过10万阅读量,获得多家主流媒体平台的关注与转载。关注坚持理论宣讲20年的博士生讲师团,《是什么,让这群博士生接力宣讲20年?》以正能量满满的故事赢得广泛好评;将优秀人物通讯作品集结出版《清华少年说》,收录优秀人物通讯两百余篇,前四累计发行超过2万册;拍摄MV《未来归来》,以不同身份的清华人的故事讲述“自强不息”的精神态度,相关推送13小时阅读量突破10万,视频上传4小时后浏览量突破300万,并获得人民日报微博、紫光阁微博、光明日报微信等30余家媒体的转发报道。围绕清华大学学生年度人物评选,以人物事迹宣扬清华精神、传播清华故事系列,推送总阅读量过10万,年度人物演讲视频被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青年报等媒体转载。

4.把握时间节点围绕重大活动进行思政育人

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发布各类新闻、专题推送、人物访谈等宣传报道上百篇,创作发布视频专题片10余部,采集图片素材8万余张,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宣传方式形成和声共振,营造热烈持久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由学生团队制作的“我和我的祖国”快闪作品经央视多个栏目报道后,视频播放量超2000万,累计阅读量5.7亿,人民日报、央视《新闻联播》等予以高度评价。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学校新媒体联盟发布疫情防控相关内容5700余篇。学生团队积极创作优质媒体作品,发布《白衣城墙》《明天会更好》《战疫颂》《想见你》等原创作品,其中《白衣城墙》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11所高校学子和声共振,微博话题热搜阅读量721万。同时在清华大学主页上开设“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清华在行动”中英文专题网页,向世界讲好疫情防控的中国故事。

5.推出“沙龙”等新媒体思政新平台

搭建“学堂路上工作室”“小在线工作室”等学生新媒体平台,推出创新性的可视化产品,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扩大新媒体思政工作的实际覆盖面,避免出现少数同学反复受教育而多数同学游离在主流宣传之外的局面,又提高了对学生的实际影响力,实现从“入眼入耳”到“入脑入心”的深化。建设“沙龙”O2O交流平台,目前共有学生用户超过27000人,教师用户1100人,共发起超过24000场活动,参与人次突破12万。“沙龙”平台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党的基本理论,支持学生之间深入探讨学习心得与体会。针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毛泽东选集》等充满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的书籍,平台上各个读书社群的学生积极踊跃地发起分享活动,通过线上报名、线下交流探讨读书感悟的方式,更多青年学生认真阅读各种党的理论书籍、自觉传播主流价值。借助“沙龙”平台线上预约,学生还可以与教师“定制”线下交流,这为新媒体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种新方案。

6.深度解读新时代议题增强青年政治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要把培养担当民族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重要职责。学校坚持积极阐释中国道路、中国特色,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青年学生政治认同,通过新媒体传播手段,激励青年积极向上、奋力建功新时代。以“走在新时代,画出中国梦”为主题,学校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合作,通过主流媒体报刊与校内新媒体平台交互,报道前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站在国际舞台上宣讲十九大精神的清华学子,鼓励广大中国青年更广阔的空间发挥自身价值。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以社会实践成果作为辐射点,发布《清华22国青年同走改革开放之路》纪录片,从“国际视角”和“多元维度”观察改革开放的历史细节,引导青年群体通过实地行走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经验,在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中理解中国道路的先进性,感受新时代的中国智慧。

7.积极应对疫情大考,推动思政工作入脑入心见行见效

学校通过党委常委会、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师生在线“同上一堂课”等途径,及时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部署落实上级部门要求。2月3日,校党委书记陈旭、校长邱勇通过线上直播为5万余名师生“同上一堂课”,讲解学校疫情防控工作及春季学期教学工作调整,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蔡奇评价其为“别开生面的教学课、生动的思政课、共抗疫情的一堂课”。

学校采取多种举措,坚持疫情期间理论学习不断线,云端思政落实处。在“学习强国”平台开通清华大学国号,累计上线学习资料、动态报道600余篇;举办“唯真讲坛”系列在线理论宣讲活动22期,覆盖3万余人次;“清华思客”微信专栏邀请数十位专家学者就科学防疫和社会热点发文发声。受教育部委托牵头组织高校党组织“疫”示范微党课的首场活动。以“两(微信、微博)多短(视频)”为核心的20余个校级新媒体平台推出一系列有温度、有力度的原创内容产品。“清华大学”微信共发布近600篇推送,总阅读量约2400万;微博发布内容近2500条,总阅读10亿,其中“清华支援华”“清华学生湖北老家社区防疫28天”“清华校友分享援鄂归来经历”等多个话题登上热搜榜。

学校党委批准在疫情最严重的湖北地区按地市成立11个学生临时党支部,覆盖398名全部在鄂清华学生党员。各临时党支部成立后,积极开展线上组织生活、主题党日,多位校领导分别在线参与,鼓励在鄂学生团结一致、共克时艰。疫情期间,全校1200余个师生党支部通过理论学习、时事研讨、征文绘画等多种形式已开展超过5000次线上组织生活,并积极组织党员参与志愿服务和捐款。团委、学生会、研究生会等群团组织精心设计,在线组织学习、运动、文艺、读书等每日打卡、交流活动,督促学习科研、健康生活,宣传防疫和心理健康知识,做到集体活力“不衰减”,集体温暖“不掉线”。

面向未来新的发展目标,做好下一阶段的高校新媒体思政工作,需要围绕时政热点实时跟进、直击网络热点深入剖析,通过与网络上各种言论思想展开积极对话和碰撞,呈现最活跃的观点辩论与最冷静的思想分析,力争引发广大师生的深刻理解、广泛探讨与积极实践。同时要透过独特的观察视角、真实可信的事实与数据,以及贴近青年学生的情感共鸣,形成反映校园文化、引领校园文化的表述和解读,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拓展新媒体思政工作的路径方法,努力提升以网络育人推动全方位育人的水平和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