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统战部 报送

主要做法:

“北京科技小院”是由市委统战部围绕精准帮扶、脱贫攻坚工作,统筹统战资源,整合统战优势,内聚焦234个低收入村,京外聚焦对口支援的7个省区市,推出的集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科技帮扶综合平台。自2018年5月在密云区西邵渠村建立首家北京科技小院以来,目前相继在密云、怀柔、门头沟等10个区复制推广47家科技小院,已辐射带动周边192个村(其中包括低收入村62个),辐射低收入户1700多户,解决1300多人就业,实现农民技术培训6500余人次,计划在今年年底前建成50家。“北京科技小院”把扶贫和扶志相结合,通过小院推动农村文化建设,促进小院和文明村、文明镇建设相结合,促进小院团队和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相结合,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在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带动辐射低收入村和周边村的精神文明新高地。市委书记蔡奇同志作出“北京科技小院是科技帮扶的样板,坚持这种好做法”的重要批示。

进展情况:

“北京科技小院”项目实施以来,按照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齐静同志提出的“可推广、可拓展、可持续”发展思路和“以点带面,连点成线”指示要求,围绕科技兴农,通过“资源、统标准、统人才、统平台”,汇集智慧、统筹资源,不断拓展科技小院帮扶内涵,实现从帮扶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带动更多农民受益,美丽乡村建设溢出效应初显。

一是“统”资源,实现模式可复制。推进管理模式联盟化,打造科技帮扶“集团军”。市委统战部汇集智慧力量,形成了由市委统战部牵头,中国农大、市农科院、市科委、市农业农村局、市支援合作办、市科协、相关区委等单位密切配合,民盟、九三学社市委积极参与的管理模式,成立“10+2”管理联盟,有效实现“小院共建、工作共商、活动共办、成果共享”。探索工作模式订单化,形成“各区点单,统战部派单,科研院校接单,联盟单位协同配合”的工作模式。在聚焦低收入村的同时,面向周边村庄,设立“流动哨”,将科技帮扶由点到面拓展,充分发挥科技小院辐射带动作用。

二是“统”标准,实现推广规范化。顶层设计定标准。形成《“北京科技小院”运行管理工作办法》,明确小院建设的原则和各单位职责,规范小院运行和管理机制。提供资金保障,由市农业农村局将科技小院纳入全市低收入村科技帮扶项目;服务模式高标准。高校师生科研人员驻扎“科技小院”,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统一以“零距离、零门槛、零费用、零时差”为小院的服务模式,提供手把手、面对面的技术服务,打通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

三是“统”人才,实现发展可持续。坚持专家组团。以张福锁院士团队为主导,“一校三院”各学科专家交叉合作,整合相关院校的专家工作站、综合试验站、老教授协会以及市科协等专家资源,为小院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加强人才培养。协调农业大学设立“北京科技小院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专项,组建跨学科交叉创新和人才培养平台,每年拿出20个专项研究生名额,保障每个小院都有驻村研究生,以博士硕士、老生带新生的模式,确保驻村工作队人员不断、任务不变。坚持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为每个村至少培养一名“永久牌”科技农民,实现扶贫“输血”向“造血”的转变。

四是“统”平台,确保效益再拓展。科技小院聚焦科技扶贫,在采用多种方式普及农业技术知识,添加农村科技元素,提升农民科学素养的同时,积极打造“统”字牌特色农产品。通过设计农产品包装,拓展农产品网络销售渠道,促进农产品与网络平台、社区超市对接等方式,增加农民收入。随着群众生活的改善,科技小院由科技助农科技文化、乡村环境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等领域拓展,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和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效果评估:

仓廪实而知礼节。随着北京科技小院项目的落地生根,群众生活有了显著改善,精神文明需求日渐提高。科技小院由科技助农科技文化、乡村环境治理和精神明文建设等领域拓展,实现了精准帮扶和美丽乡村建设深入结合。如小院关爱农村留守群体,开设支教,举办节日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加入农村基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队伍,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参与村庄交通卡口服务工作等。科技小院在参与美丽乡村建设中溢出效应初显,如密云西邵渠村科技小院积极参与“垃圾分类、低碳生活”,开展集中培训,入户培训800余人,发放宣传单页600余份,设计堆肥处理设备,将生活垃圾集中资源化处理,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治理;门头沟黄安坨村科技小院建立绿色无公害植保体系,农药施用量减少40%,在降低农村环境污染的同时大幅降低种植成本;密云黑山寺村科技小院协助村里建立农林废弃物和餐厨垃圾处理工程,实现全村垃圾100%循环利用,建立日处理150吨生活污水的湿地,美化人居环境,取得了经济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