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 报送

门前责任区管理是一项多元力量共管共治的实践工作,对提高全市环境质量,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城市形象、改善群众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全市门前责任区管理工作的基础相对扎实,已形成“门前三包”基础信息台账化管理,“门前三包”责任制知晓率、履约率和责任书签订率达到较高水平,门前责任主体参与门前责任区管理意识提升,门前不规范现象出现率有所下降,街面市容环境和秩序有明显改善。

提出“门前三包3+2”新内涵,即“包市容环境、包设施环境、包秩序环境和包公共安全、包环保排放”。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手段,实现现场检查、扫描登录、记录信息、处流程置、社会监督工作,切实推进门前责任区和责任人精准分类和数字管理,落实属地街镇和相关部门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提升跨部门的协作联动效率,实现商户管理规范化、门前责任区管理共治化、基础台账信息化和解决问题便捷化。

为进一步深入做好门前责任区管理工作,研究制定门前责任区专项治理工作新机制,将于近期下发各单位落实。通知了明确市、区、街道乡镇责任和规范管理,相关部门落实行业指导和管理责任,借助社会多方力量深入开展门前责任区专项治理工作。

此外,通知还对责任规范标准进行优化升级,落实城市精细化管理要求。其中,责任范围按照边界清晰、不留盲区、无重叠的原则,由以往的地面单一维度的范围,扩展为地面横向与纵向、立面、空间三维立体治理转变。责任内容从以往的“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三个方面进一步细化为“环境卫生干净”“地面平整完好”“外立面整洁”“城市部件规范设置”“绿地环境美观”“秩序环境良好”六个方面,且每个方面的进一步规范了细项要求。

朝阳区创新门前责任区线上管理、线下从严执法的模式,高效查处门前问题。进行门前责任区信息化管理试点探索,对商户基础信息、营业执照信息和门前三包信息收集分析。通过区级管理、属地管理、门前三包单位管理和群众管理四类分类实现信息更新闭环、自巡查打卡闭环和案件处理闭环的“三闭环”,做到数据实时更新,单位自行更新数据和巡查更新数据闭环;每日商户自查、城管队员、社区环境专员巡查,形成自巡查闭环。

利用环境秩序执法员、安全生产监察员和检查员、协管员、保安员下沉力量强化巡查执法,进行“巡、查、问、宣、办、报”闭环工作法,针对门前责任区专项治理问题反复发生和屡教不改的责任主体依法加大处罚力度。

西城区街道乡镇细化举措抓落实,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参与作用,采取商户自循环,采用“一牌一码一会一书”的模式,开展商户自治工作。临路(街)门前责任主体通过悬挂《商户自治公约》、运用商户共治二维码、组织成立商户自治协会、签署商户自治责任书,进行商户自我管理、考核。督促商户主动落实门前责任区责任,提升街巷环境品质。

平谷区实施“奖优罚劣”机制,按照街道乡镇分类管控标准,对认真履行“门前三包”责任制的商户给予正面宣传曝光,如张贴红星标识、颁发流动红旗、评选优秀商户、制定扶持政策等;对拒不履行门前责任区管理的商户通过一次教育、二次约谈、三次“带袖标执勤”、张贴绿星标识等形式督促其履行门前责任区责任,对屡教不改的进行从严处罚和给予反面曝光。

2021年,累计近900个涉及门前责任区管理的问题得以解决。暴露垃圾、占道经营、非法小广告、乱拉乱挂、一店多匾等频发问题得到有效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