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简介
北京市顺义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市委“大力培育社会文明风尚”总体要求,开展大力营造“顺义好风气”工作,探索完善好人好事发现宣传激励机制,不断提升公民道德素质,进一步增强地区发展“软实力”。
二、案例背景
近年来,顺义区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持续营造“顺义好风气”,大力发现、宣传、激励好人好事,地区风气呈现积极向好态势,有力促进了基层治理,逐步内化为区域软实力,为引领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老师在班会上宣读表扬信,让培育文明风尚真正从娃娃抓起
三、主要做法
一是高位统筹完善机制。区委高度重视建立健全好人好事发现宣传激励机制,将其作为营造地区好风气的重要抓手。区委主要领导亲自指导推动、研究部署,带头礼遇慰问先进典型,区四套班子连续两年集体参加榜样事迹宣讲报告会,以上率下,树立崇德向善的鲜明导向。在日常工作中,注重完善发现机制,汇集日常暖心事;创新宣传机制,表扬举荐模范人;构建激励机制,关爱礼遇有德者,形成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
二是抓好基层发现选树。全区基层党组织将发现、挖掘好人好事纳入网格员、街巷长、楼门长的日常工作,善不嫌小、事不怕微,随时随地发现凡人善举。开展“发现身边好人好事”主题活动,通过媒体线索征集、视频监控、“随手拍”“举荐榜”等,拓宽发现渠道。2024年累计发现好人好事3800余件。各镇街、系统单位积极选树身边榜样,形成“光明热心人”“国企创新之星”等品牌45个,让不同行业、不同群体都能学有榜样、行有示范。
三是加大宣传举荐力度。统筹全区政务新媒体和自媒体,形成对身边好人好事的宣传合力。区融媒体中心开设《顺义好风气》《发现真善美》《顺义志愿者》等专栏,推出原创作品600余篇,阅读量超千万人次。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显示屏、公交站台等群众身边的宣传阵地,设置好人长廊、善行义举榜等631处,组织事迹宣讲670场,创作文艺作品8部,提升好人好事的传播效果。对于事迹突出、影响面广的好人好事积极向上举荐,近年来全区21人次获评“中国好人”“北京榜样”,1人入围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
四是褒扬礼遇强化激励。建立区-镇(街)-村(居)三级分层表扬机制,村(社区)将好人好事激励纳入村(居)规民约,在每月一次的党员大会、村(居)民代表会议设置专门议题定期通报,在区镇各级媒体开设专栏、寄送表扬信等及时表扬。目前已向好人所在单位、其子女所在单位或学校寄送表扬信1541封。加强对居住在我区的外籍人士宣传引导,做到一视同仁。对两起我区居民在外省市的见义勇为事迹,积极协调事发地相关部门依法给予认定,强化激励保障。制定礼遇先进模范工作方案,出台免费坐公交、免费体检等措施21项,形成德者有得的价值导向。
为外籍人士送表扬信
四、工作成效
(一)社会风气建设成效逐步显现
通过对好人好事的褒扬,既增强了其自我价值感和社会责任感,激励其继续做好事,又在社会上发挥榜样作用,教育和感召带动了身边人。全区做好事的人不断增多,不文明现象逐渐减少,营造顺义好风气正成为全社会的意识和共识。顺义区南彩镇南彩村巾帼志愿服务队常年帮扶9户困难家庭,感染带动村民共同参加,队员人数由15人发展至62人,形成了“一个队员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家庭辐射一个片区”的良好效应。
(二)探索基层现代化治理新路径
坚持发现、宣传、激励基层好人好事,让群众知道该向谁学习、以谁为榜样,自觉从内心约束行为,促进了自治、法治与德治有效衔接,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实现以精神文明建设赋能基层治理。2024年全区11类重点警情同比下降31.4%,案件同比下降51.1%,零诉求村居同比增加39个,接诉即办受理量减少2.9万件,同比降幅6.95%,各项指标位居全市前列。
(三)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大力发现、宣传、激励好人好事,推动“顺义好风气”逐步内化为区域软实力,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持久支撑,涵养了独特的城市文明气质,催生出更优质的营商环境、市场环境,吸引更多企业入区发展和投资兴业。2024年全区消费者投诉举报下降13.5%,新引入注册资金3000万元及以上项目693个,同比增长20%,各项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积极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