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区委宣传部 报送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以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地区形成生动实践,景山街道着力“办好群众家门口的事”,把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三眼井胡同的整治提升工程是景山街道“疏整促”项目的重中之重,街道积极发动公众参与,创新社区共治方法,提出“和巷”文化理念,打造人居环境优美、文化魅力彰显、安静安宁安全的历史文化街区,切实让老胡同生活静下来、文化显出来、环境靓起来,把背街小巷打造成景山地区精神文明创建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一、三眼井胡同基本情况

三眼井胡同隶属景山街道黄化门社区,东起嵩祝院西巷,西止景山东街,南与大学夹道相通,北与吉安所左巷、横栅栏胡同相通,全长306米,宽7米(含1条主街和7条支巷)。三眼井胡同清朝属皇城,乾隆时称三眼井胡同,因胡同内有一口三个井眼的井而得名,现共有门牌85个,户籍人口1374人,流动人口315人,残疾人77人。

胡同内文化资源、历史资源、红色资源丰富,是联通吉安所与嵩祝寺、智珠寺的重要旅游路线。吉安所位于吉安所右巷10号,是清代宫眷死后停灵的处所,为东城区重点保护文物;嵩祝寺及智珠寺位于嵩祝院北巷23号,创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为北京市第二大喇嘛寺,是市文物保护单位。三眼井胡同北侧的吉安所左巷8号曾为毛泽东同志故居,1918年秋至1919年春,毛泽东、蔡和森等8人在三间北房中住了六七个月,1979年8月,吉安所左巷8号被列为第二批市级文保单位。

二、三眼井胡同整治提升情况

按照“板块式推进、区域连片整治”的原则,景山街道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自2017年5月份开始,集中组织对三眼井胡同开展综合整治。建立“一一五八”组织领导机制,即成立一个“百街千巷”整治提升工作指挥部,下设协调办公室、五个工作组(包含一个施工监督与群众服务组),八个社区由处级领导承包负责,抽调40余人组建相应工作班子,集全街之力投入整治工作。

坚持以党建引领行动,把党建工作贯穿于这项中心工作的全过程,把支部建在街巷上,成立街巷临时党支部,建立“四规范”“五个一”工作机制,开展专题党课,激发党员干部投身疏解整治任务的责任感使命感。广大党员在整治提升中讲党性,尽职责,自觉争先锋、比业绩、讲奉献,在拆除违建、封堵开墙打洞等急难任务中打头阵、做表率,让党旗始终飘扬在整治一线。

推行“五步工作法”,即建立明细台账、入户宣传确认、逐户确定方案、文明规范施工、做好整体提升五个关键环节,环环相扣,稳扎稳打,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一对一讲政策,面对面做宣传,耐心细致地宣传引导,严格遵循“不留死角全覆盖、不降标准严政策、不乱许愿无例外”的“三不”原则,确保整治有序推进。共封堵“开墙打洞”87处,封堵面积1411.3平米,拆除违法建设74处,拆违面积708.5平米,圆满完成三眼井胡同整治任务,为后期设计提升打下良好基础。同时配合区级部门将通信线路全部入地,主要提升项目有街巷外立面的提升、更换门窗、重铺路面、修建花池“留白增绿”、低洼院改造等。

结合街道实际,摸索出拆违“九字诀”:见(与房主见面,确认违建情况)、劝(宣传、劝导)、案(立案,做案卷)、限(贴拆除通知,下限拆令)、断(拆前切断水电气等)、转(帮助转移相对人和家居物品)、干(及时组织拆除)、办(对干扰阻碍执法的依法查办)、管(拆后出现的问题一管到底,防范再重新搭建出现新增)。

在三眼井胡同提升过程中很多地方都体现居民群众智慧。按照群众意见,修建休闲座椅,对胡同内枯死的老树进行砍伐,将留下来的树墩进行抛光、刷漆等进行处理,配齐小座椅,方便街坊邻里休闲娱乐。并设立“巷花”,把海棠花作为三眼井胡同的标识,形成三眼井胡同印记。在提升过程中,秉承着还原老北京古都风貌的设计理念,在街道负责总体协调的基础上,设计师和施工方广泛征求“两代表、一委员”及驻街单位、社区、居民意见,通过入户走访居民,让他们对窗户、户门、门楼的样式及颜色进行自主选择,进一步完善设计方案。提升当中主要突出便民服务、古都风貌保护、景观环境提升三大特点,通过设立活动门槛(院内老人可以根据需求自主安装或卸下门槛),把门前坡道降低坡度加强防滑措施。同时,还将便民与古都风貌相结合,针对外窗,一方面是做到色彩符合古都风貌要求,采用传统风貌的红窗框、绿窗格等,另一方面又要满足防盗、防潲雨的需求,采取内开内倒的断桥铝合金材质。针对部分门楼有塌陷和破损的情况,按照老北京传统的门楼样式进行重建,通过瓦花、砖花等设计细节,丰富街巷立面。对遮挡砖雕文物的违法建设进行清理整治,使其全景展现出来,凸显胡同文化内涵。在拆除违法建设后所留下的空间内设置百姓活动、休息及便民服务设施,提升胡同景观环境,增强百姓在胡同生活“舒适感”,打造体现旧城传统风貌特色的文化宜居胡同,使建筑外貌整体达到“界面连续、风格统一,环境整洁、基础服务设施齐备,无违法建设”的基本要求,着力打造精品工程。

在改造过程中,注重人文情怀,针对残疾人、生活困难、住房困难等问题,统筹民生保障力量,全过程跟进服务,用足用好现有政策,问需于民,精准对接。做到“三个不过夜”,即涉及到居民用水、用电问题不过夜;必要的门窗安装不过夜;垃圾清运不过夜。工作组在整治前首先询问居民生活实际困难,提前改好水电,力所能及帮助解决,以心换心、赢得民心。整治提升完成后,以网格化为基础,以扁平化为手段,以街巷长、小巷管家、物业、网格、城管、环卫、社区积极分子等“七种力量”为支撑,切实发挥综合执法平台、物业管理平台、街巷长监管平台的作用,推动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将整治提升成果长期保持下去,切实提升百姓幸福感和获得感。

三、文明创建特色做法

景山街道三眼井胡同“疏解整治促提升”工作中得到了居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为更好地将百姓需求转化为现实,让居民群众更广泛参与到胡同治理中,景山街道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向居民群众广泛征求意见。

“线上”即与街道街巷提升的设计单位——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合作,引入微信小程序——“路见”景山平台,借助科技手段,充分发挥“互联网+”和“大数据”优势,开展“景山小提案”活动。在这个平台上,市民可以通过手机,在街道地图界面里任一位置标记建议或改善内容,比如:超市菜店、公共厕所、健身设施、夜间照明、绿色植物、自行车停放等。建议提交后,程序后台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对市民意见的归类和实时查看,为规划设计以及城市管理提供依据。

“线下”即按照市区“十无五好”街巷整治要求,在前期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景山街道着力推进“和巷”文化(共分为四个层面:国家层面提出和衷共济;人和自然层面实现和合共生;家庭内部讲究和和美美;人与人之间做到和谐相处),搭建和巷“议”站平台,目的是让居民有一个固定“参政议政”的场地,定期就胡同建设、绿化美化、环境维护等内容进行讨论,了解群众诉求。能自行解决的自行解决,解决不了的向社区反映,社区解决不了的向街道反映,由街道负责协调各部门共同商议、解决、上报、督办等,逐步形成“小巷管家吹哨、居民报到”“社区吹哨、科室报到”“街道吹哨、部门报到”的三级报到机制。在居民院成立院委会,通过“小院议事会”的方式,将大家真正关心、需要、难解决的事情收集上来,分层分级协调好,落实好、督办好,形成“小院吹哨,社区报到”第四级报到机制,切实使“街道吹哨 部门报到”的效果落实到基层的“神经末梢”。

推出“街巷织补+”行动,完善街巷业态功能。居民的需求各种各样,周边的情况千差万别,整治提升中,景山街道根据自身街区特点、胡同特色,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推出“街巷织补+”行动,通过近期任务与远期目标相结合的方式推进工作,实现街道引导、居民参与、精准扶植,形成大家了一起参与,百姓共同受益的局面。在疏解整治腾退出的空间内建立起东城区首家小型消防站,安排专职消防人员24小时轮流值班,确保接到火情后,1分钟内出动开展灭火行动。由此,提升故宫周边的防火能力和对地区文物的保护能力,确保居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景山街道街区整治提升项目荣获2019年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亚太地区风景园林专业奖社区类荣誉奖,三眼井胡同荣获2018年首都文明街巷、北京最美街巷入围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