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公安局 报送

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简称市公安局交管局)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市委“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紧扣首都交管工作实际,不断拓展服务职能、延伸治理触角,创新推出“社区交警”服务机制,大力推动群众增强交通安全意识,倡导全民安全文明出行,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区域交通综合治理新模式。

一、单位简介

交管局是全市道路交通安全的主管机关,主要承担维护疏导路面交通秩序,依法纠正处罚各类交通违法行为,机动车和驾驶员管理,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等职责。面对严峻复杂的交通形势,交管局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公安部和市公安局的工作部署,全面推动首都公安交通管理工作创新发展,为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主要做法

交管局坚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不断助力推动社区交通居民自治、文明出行自律养成的良性格局。一是搭建社区文明交通共建共治共享新平台。通过1名社区交警、搭配2名警务助理、捆绑社区党组织及街巷长、楼门长的“1+2+N”模式,借助公示栏、警民联系卡、微信二维码、微信群、社区居民代表等渠道,配合“礼让斑马线专项行动”,入户开展各类宣传活动,拉近与群众距离,搭建起社区交通网格化共治平台,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广泛汇聚群众参与社区交通治理的聪明才智,努力实现“矛盾不上交,小事不出院”。试点以来,累计收集、答复群众涉交通类意见建议3146条,梳理形成6类158项针对性治理措施,并落地落实128项,社区群众的文明交通素养在积极参与解决社区交通问题的实践中得到不断提升。二是形成居民文明交通自纠自律新模式。积极发动社区居民党员、物业保安、社区志愿者,让群众融入交通治理,从旁观者变为建设者,由局外人变为主人翁,共建共享美好家园。东城新世界家园社区挂牌成立“社区红绿灯交通自管会”,推行“志愿者—社区交警信息直通”机制;石景山四季园社区成立由30名“老街坊”组成的“交通劝导队”,重点针对违规停车、占道停车等问题,开展交通动态宣传劝导;房山田家园社区成立了以社区书记为组长,街巷长、楼门长、物业经理均参加的30人规模志愿者团队,统一配发服装、袖标,负责社区内部巡逻、劝导违法行为;昌平领秀慧谷社区组织开展“我和交警查违停”活动,邀请居民代表、志愿者共同参与,建立社区自治自管新模式。三是探索社区文明交通协同协助新方法。社区文明交通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很多问题仅靠一个部门是解决不了的,社区交警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推手作用,拿出绣花功夫,通过联席会商、居民议事等机制举措,把属地政府、社区居委会、基层群众等各方力量的“千条线”,拧成指向社区交通问题的一股绳,细化完善一区一策。西城宣东社区依托居民自管会,共同投票选定停车管理公司,实现了社区停车封闭管理;朝阳夏家园社区依托居民议事机制,共同研究制定了停车阶梯收费标准;朝阳霞光里、石景山四季园等6个社区也分别制定了居民认可的管理办法,实现了社区停车自治,切实通过群众的力量推动解决社区交通不文明乱象。

三、进展情况

2019年11月28日,交管局试点启动“社区交警”服务机制,选派优秀党员干部民警,“一对一”“驻点式”沉入39个交通问题最突出、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重点社区,推动治理群众“家门口”的交通不文明乱象。试点运行10个月以来,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交警主动、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基层交通综合治理新路子,有效推动社区文明交通建设。在总结固化经验做法的基础上,2020年9月27日,交管局全面启动“社区交警”服务机制,在全市范围内继续选取103个交通类不文明现象集中的重点社区,围绕“治理社区及周边交通乱象”总定位,持续推动提升社区群众交通文明素养,坚持一区一策、标本兼治,不断提高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四、效果评估

自2019年11月试点运行以来,39个重点社区12345热线派单总量降幅达89%,128项针对性治理措施落地见效,截至目前,社区交警累计盘活车位4500余个、完善社区及周边道路交通标线40余公里、增划人行横道32处、消防通道禁停网格45处、增设交通标志196面,有效推动社区交通环境改善提升,市民文明出行意识显著提升。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20余家主流媒体对社区交警工作进行了宣传报道,100余家网络媒体、微博、微信公众号进行转发,收到良好社会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