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政法委 报送

一、案例简介

东城法院落实北京市委“以中轴线申遗成功”为新起点进一步擦亮首都历史文化名城“金名片”的要求,打造“和合·中轴”法院文化品牌,构建“和立方”审判工作机制,出台司法保障全国文化中心核心承载区建设的工作意见,开展文物保护审判工作机制、“和立方”多元解纷机制、法治文化系列开放日等21项服务举措,以高质量司法护航高水平文化建设,凝聚社会法治共识,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了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二、案例背景

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认真落实北京市委“以中轴线申遗成功”为新起点进一步擦亮首都历史文化名城“金名片”的要求,立足法院工作职责定位,打造“和合·中轴”法院文化品牌,构建“和立方”审判工作机制,出台司法保障全国文化中心核心承载区建设的工作意见,推出21项服务举措,以高质量司法护航高水平文化建设,创新谱写新时代首都核心区精神文明建设实践。

三、主要做法

一是和合载物,法治护航中轴线文物保护。立足区位特点,以“和合”理念为文物保护审判工作机制全链条赋能。加强文物保护源头防范,引导16件涉不可移动文物案件当事人签署文物保护承诺书,撰写文物保护普法书籍。对涉四合院租赁合同案件双方当事人发出全市首例针对不可移动文物的司法保护令,入选北京法院环境资源典型案例。成立文物保护专业审判团队,打造“勘验+”涉文物案件审理模式,妥善处理了300余件涉不可移动文物案件。以组织座谈、去函问询、电话回访与实地回访相结合等形式,做好审判“后半篇文章”。同北京市文物局、区市场监管局等单位合力推动中轴线违法建筑整治,形成文物行政执法与文物司法保护有机衔接的长效工作机制。

召开“司法服务保障文化繁荣发展”新闻发布会

二是和合兴业,司法保障中轴线IP高质量发展。立足中轴线文化产业发展,以“和合”理念助推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依法惩治“黄牛”倒票、非法“一日游”等违法行为,妥善审理涉演唱会“柱子票”等热点案例,助力文旅市场、文旅企业良性健康发展。发布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白皮书,召开司法服务保障文化繁荣发展新闻发布会,3起案例入选北京高院“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产权保护典型案例”。妥善办理一批涉中华老字号品牌案件,调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著作权权属纠纷,举办“中轴线上的老字号知识产权保护”主题研讨,“府院联动”助力中轴线文化产业发展。

三是和合惠民,法官守护中轴线人间烟火。立足群众多元司法文化需求,以“和合”理念推动司法力量“沉”到解纷一线。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设立23个法官工作站和25个普法驿站,形成“一街(行业)一站一法官”联调模式,深化“和立方”多元解纷机制,凝聚街道社区、行政机关、调解组织合力,推动矛盾纠纷源头治理。百余名干警走进街道社区、企业、学校开展各类普法宣传350余次,打造融合法律知识宣传阵地、社情民意收集阵地、矛盾纠纷化解阵地于一体的一站式多功能平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依托 12368“一号响应”多元解纷热线为基层治理单位提供调解指导、法律咨询、司法确认等各类服务3000余件次,制作发放常见纠纷裁判规则与典型案例小册子,助推城市精细治理。

在王府井设立全市首个商圈普法驿站

四是和合铸魂,以中轴线文化滋养提升法治文化自信。立足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时代要求,以“和合”文化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传承发展。积极发挥作为首批北京市学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的平台作用,面向不同群体开展感受法治文化系列开放日活动,以丰富形式在更大范围更深层面传播法治精神。结合涉文化领域审判工作,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司法裁判,在释法说理中传承发扬明德慎刑、孝悌慈爱、礼法合治、以和为贵等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领良好社会风尚,审理的涉诚信用工、孝老爱亲等典型案例被《人民法院报》“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案例专栏刊载,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生动实践。

四、工作成效

通过持续擦亮“和合·中轴”文化品牌,以司法履职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传播了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凝聚了社会法治共识,筑牢了人民法治信仰,走出了一条以“和合”文化为底蕴、为驱动的创新发展之路,以新时代高质量司法助推高水平文明实践,推动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为全力建设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首善之区提供了强劲的发展动力与法治支撑。

在钟鼓楼为青少年讲解新《文物保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