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承玖老人讲述当年自己如何机智地骗过了日本鬼子。

6月下旬的一天,北京日报接到一位读者来电。这名读者在看到“我们的1945”栏目后,表示自己也有一些线索可以提供,“我的父亲叫谢承玖,抗战时期经历了很多坎坷,特别希望你们能来听一听他的故事。”

炎炎夏日,记者来到西城区白纸坊,走进谢承玖老人的家。见到记者,96岁高龄的谢承玖打开了话匣子,也打开了一段尘封已久的记忆。

谢承玖出生于河北正定县北孙村的一户人家。1937年,卢沟桥的枪声划破宁静,战火很快便顺着平汉铁路南下,席卷了整个华北平原。

“当时,村里的大人们都在议论鬼子占领了卢沟桥。没过多久,日本鬼子就进了我们村。”在谢承玖的记忆里,鬼子进了村便杀鸡杀牛,把能吃的“扫荡”一空,冷不丁还放几枪,村子里人心惶惶。

那一年,谢承玖才8岁,正是调皮好动的年纪,好奇心强,胆子也大,听到动静就趴在墙头想看个究竟。可刚探出脑袋,就被姐姐一把拽了下来——“姐姐怕我挨枪子儿!”谢承玖说。

华北沦陷后,日伪四处抓捕抗日军民。谢承玖亲眼看见日本军官将战刀架在乡亲的脖子上,鲜血从割破的伤口滴到地上。

一年多后,八路军进驻北孙村。一位八路军干部腰间的驳壳枪吸引了谢承玖,他忍不住好奇地上前摸了摸,情不自禁地说:“这把枪真好!我要也能当八路就好了!”那位干部笑着摸了摸他的头,说:“等长大了,你可以到边区,当一名人民子弟兵!”从此,“人民子弟兵”这个词,像一颗种子,悄悄埋进了谢承玖的心里。

此后,谢承玖加入儿童团并被推选为儿童团团长,每天扛着红缨枪在村头站岗查路条。说到这里,谢承玖老人激动地哼唱起来:“红缨枪,红缨枪,枪缨红似火,枪头放银光,拿起红缨枪,去打小东洋……”他双手在空中打着节拍,声音洪亮有力。

1939年秋天,谢承玖与哥哥跟着村里的一位大嫂看守新打下来的谷子,遇上20多人的游击队路过。游击队要到北面坟地里休息,告诉他们若有日本特务队来就赶快报信。

过了没多久,鬼子的摩托车队和自行车队真追过来了。“汉奸气势汹汹,上来就逼问大嫂游击队的去向,把大嫂吓得浑身发抖说不出话。”当时的谢承玖人小鬼大,跑到汉奸跟前,故意指向东面,没想到这一招竟然骗过了鬼子。鬼子们冲着东边就下去了,游击队出其不意从侧后发起猛攻,把鬼子打得四散奔逃。

为了躲避流弹,谢承玖带着哥哥和大嫂在庄稼地里匍匐了一里路,一身泥土回到了家里。父亲问清缘由,一把把谢承玖抱了起来,夸赞道:“你小子真行,竟然把日本鬼子给骗了!”

头脑聪明的谢承玖考进了正定县中学。从那时起,他和村里的共产党组织建立了联系。组织交给他两项任务:买一份日本绘制的正定城地图,供游击队做参考;留意日军兵营动向,记下每天出操人数。谢承玖一一照办,把情报秘密记下来汇报给了党组织。

那时,学校里的气氛也越来越紧张。“日本鬼子每晚清查学生,有时候还会抓走两三个人。”担心自己身份暴露,谢承玖扔下课本衣物,穿了件大袍化装成商人逃离了学校。

回到家没多久,党组织便找到了谢承玖。“时组织问我今后的打算,我毅然决然地告诉他们,我想到边区当八路!”

谢承玖随交通员一起到了边区,先是在冀晋区城工部入伍穿上了军装,后来又前往晋察冀军区城工部。由于表现出色,谢承玖被推荐到华北联合大学学习。1945年6月,谢承玖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战胜利后,谢承玖进入军工行业,被调往河北平山县唐家会村的一座兵工厂工作。距离这所兵工厂不远处,就是党中央的所在地西柏坡。

“毛主席说‘枪杆子里出政权’。日本鬼子敢欺负咱们,就是因为咱们的武器落后。等咱们制造出了好武器,就可以更快地打败敌人!”在兵工厂里,谢承玖和同事们潜心制造出多种口径的迫击炮弹和山炮,源源不断地为解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胜利提供装备保障。

从战火纷飞的岁月到和平建设的年代,谢承玖后来一直没有离开国家的军工事业。“我们不能忘记走过的路。作为过来人,我想把自己的经历讲给后人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