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区委宣传部、朝阳区教委为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人犯罪法》的学习落实,进一步贯彻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修订)》和北京市教委《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修订)》的具体要求,以学生健康成长为核心,在长期工作实践的基础上打造朝阳特色工作模式,开展“阳光下同成长”心理健康教育项目。

活动内容

统筹搭建朝阳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架构,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区级层面整体设计,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通过“六个育人”途径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

1. 以教育和引领为基础,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心态。系统开发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资源,课程开设率100%。举办项目经验交流会,共享教育智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组织开展“阳光下同成长 心理健康关爱行动”主题活动月活动,区、学区、校三级联动,营造全社会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2. 以评估和发现为手段,及时调整育人方式方法。实施全面心理评估工程,掌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状况。通过网上心理测试、专业人员面对面访谈、个体化专业应对策略等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系统评估,建立动态的个体化的心理健康电子档案。组织专业心理培训,提升教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辨别能力,及时发现及时调整。

3. 以干预和治疗为底线,及时疏导诊疗问题个案。根据实际情况分级、分类进行干预和治疗以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为切入点,发挥心理咨询室功能,畅通市级平台衔接,完善市区校三级心理咨询服务。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组织全区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各街乡社区心理健康咨询工作人员开展分级分类培训,覆盖率100%。组建兼职教研员队伍,构建学校、学区、区域三级联动教研模式,教研参与率100%。

具体措施

1. 积极落实“疫情防控背景下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为保障学生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实现学业、体质、心理的全面发展,在原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师生心理健康关爱工作。政策引领,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布“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十项措施”。从“摸排底数,准确把握师生心理健康状态;组建专班,精心组织和关爱师生心理健康;强化引领,充分发挥积极心理品质课程作用;精心设计,组织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统筹学业,做到整体把握科学适度;全面发展,积极开展体美劳等教育活动;畅通渠道,形成市区校三级线上心理咨询服务;牵手家庭,构建良好家庭亲子关系;关心关爱,助力教师身心健康愉悦;及时应对,为师生员工提供专业支持”十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并要求各单位结合实际贯彻执行。课程引导,持续培养学生积极阳光心态。充分利用各级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通过线上课程助力师生家长心理健康。研发线上专题心理课程,面向全区中小学生播放,为学生复课和应对疫情心理防护提供专业支持和有效服务,确保广大师生和家长的身心健康。畅通渠道,完善市区校三级心理咨询服务。率先开通区级心理咨询热线和问题答疑热线,充分发挥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功能,面对师生开展心理咨询服务,保障疫情期间对教师、学生和家长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干预。校级层面加强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为学生心理健康提供专业保障。畅通平台衔接,形成市区校三级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做到教职员工、家长、学生知晓率100%。

2. 实施“阳光下同成长 心理健康关爱行动”,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氛围。通过区、学区、校三级联动,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氛围。自2012年起,每年开展“阳光下同成长 心理健康关爱行动”主题活动月活动。通过在区级、学区、学校开展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关爱行动,固化成果、形成经验、提升质量,从而达到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全面促进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人格完善、学业进步的目标。每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成果交流展示活动,全区各学校通过课程展示、心理活动、专题讲座、心理板报、团体辅导等形式开展心理健康关爱月活动。

3. 实施“心理健康评估项目”,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全面保障。每年开展心理体检工作,建立学生动态个体化心理健康电子档案,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级、分类对学生进行干预和治疗。同时,开展针对个别学生的支持转化行动,利用高校资源,借助社会力量,创新工作形式,协助支持学校迅速介入评估学生问题和需求,提高学生的抗逆力,促进学生行为转化,实现学生健康成长。

工作成效

朝阳区始终坚持以“学生健康成长”为目标,不断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近年来,朝阳区中小学生因心理问题导致的意外事故大幅下降。2020年4月,朝阳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经验接受人民网专访。2021年1月,朝阳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经验接受新华社专访。2021年5月,朝阳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项目被纳入朝阳区未成年人保护六大项目之一,在全区范围内做项目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