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淀广阔的教育大地上,活跃着一支守护海淀学子心灵的队伍——海淀区“阳光成长”心理健康志愿服务队,以服务全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为己任,应对日益突出的青少年心理问题,优质资源输出,为需求学生量身定制心理教育内容,免费入校提供菜单化的上门心理服务,促进资源共享,形成了因需而动、专业对焦、个性服务、辐射全区的服务特色,使心理防护的种子播撒到学生心田,筑起了一条牢固的“心理防火墙”。

一、专精尖团队聚集,工作机制科学合理

海淀区“阳光成长”心理健康志愿服务队由专家和优秀心理教师两支团队组成,专家团队由高校、科研院所、医疗系统等专业人员组成,优秀心理教师团队由区域中小学优秀心理教师人员组成,共30余名志愿者。

志愿服务队设计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工作机制。自上而下即志愿服务队向学校下发提供服务内容的调查问卷,并组织实施针对学校的心理志愿服务;自下而上是学校根据自身特点上报个性化的心理需求,并于服务后提出服务反馈。科学、合理的工作环节确保了服务的科学、有序开展。

二、坚持因需、因事而化,内容覆盖广泛

中心因需而动,因事而化,持续为学校定制心理服务内容。秋季学期面临新生适应、春季学期面临中高考、升学等重大事件,加之新冠疫情持续、心理危机事件增多,青少年心理困惑及心理问题逐渐增加,2020年9月至2021年8月,全年100余所学校共提交了300余项需求,内容覆盖面广泛,主要集中在:新生适应、习惯养成、情绪调节、同伴关系、异性交往、亲子关系、手机上瘾、青春期教育、心理问题识别、异性交往、初高三考前减压、生命健康教育等心理发展性问题,及个别严重学生的心理疏导与危机干预问题。

三、一对一入校送教服务,织密心理支持与服务网络

由于各个学校的文化、学生特点、家长背景、年级学段等因素不同,学生的心理需要的形式也各异。因此,志愿服务队开发了线上线下培训、团体辅导、个体咨询、案例辅导、教师座谈、集体访谈等多种服务形式,来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个性化需求。

为更好地平衡、更多地满足学校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需求,志愿服务队采取分层分校的方式,最大程度发挥志愿服务团体的功能和力量,全面满足学校不同需求。区心理志愿服务队按照主题内容将各校需求分为个性需求和共性需求,针对个性需求采取一对一菜单式定制的方式服务,针对共性的需求采取区域统一规划课程、选择培训专家,开展系统的、专业的线上系列培训。

四、深挖服务功能,激活师生心理发展动力

一年来,针对学校个性需求,心理志愿服务队为北京理工附中、20中学、育英学校、北外附中、人大附中分校、十一学校一分校、中关村一小、农大附小、科大附小、健翔学校等50余所学校提供了一对一服务,共服务学生6000余人次;针对学校共性需求,提供了青春期教育和生命健康教育两个主题的系列讲座。其中,为38所学校的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三个年段学生提供线上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共5场,以学校或班级为单位统一组织观看,点击量达到7500余次;针对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三个年段学生提供线上生命健康教育讲座,共4场,以学校或班级为单位统一组织观看,点击量达到4000余次,累计服务学生近8万余人次。

活跃在海淀教育热土上的“阳光成长”心理志愿队是学生心灵的重要守护者,是区域心理健康教育的先锋连和排头兵,不断担当学生情绪宣泄的树洞,不断为广大青少年解答心灵之惑,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对于维护全区青少年身心健康,促进青少年全面成长发挥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