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动背景

2020年,区教委组织环保专家、德育专家等组成调研小组,通过网络问卷和入校调研等方式,了解学校、社区及学生家庭垃圾分类的现状及社会垃圾处理的情况,形成《通州区校园垃圾分类调查报告》,为项目实施提供参考和依据。区教委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6月,在全区小学启动了“益启分”生态文明教育项目,制定了《通州区生态文明教育实施方案》。推动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社会风尚,培养副中心高素质公民。

二、主要做法

(一)研发垃圾分类读本,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区教委参考国内垃圾分类规定,以及垃圾分类教育先进国家的经验,结合区域学生的实际特点,为全区学生研发并配备一套适用于通州区学校的垃圾分类读本,并为全区小学生配发4万余册,各校利用主题班队会、分组学习及家庭实践、完成垃圾分类学习任务单等方式,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达到人人熟读、人人会做的程度,教育引导学生学习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二)实施生态育德课程,生态文明教育走进课堂

一是学校引进外部资源将垃圾分类与手工、美术、戏剧、人工智能等特色社团融合,在学习中学生们用自己学到知识创作了垃圾分类手工艺品、手抄报、童谣、课本剧、戏剧和人工智能等等作品,让垃圾分类以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为学生们接受。二是各校积极开展垃圾分类教育课程化研究和实践,构建起以实践学习为主要形式,以发展学生核素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为最终目标的整体育人课程体系。张家湾镇中心小学的“知行合一形学路,垃圾分类我先行”全年级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漷县镇中心小学“健康漷娃,春泥计划”将垃圾分类活动和学生劳动实践基地实践园相结合,让垃圾再利用。第一实验小学以研发生态文明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德育课程,形成一至六年级生态文明教育系列主题微课。永顺镇中心小学开展的以关注运河生态为主题的研学课程。潞城镇中心小学“我们的垃圾分类倡议书”项目式学习课程等都独具特色。区域生态文明教育主题实践项目带动了更多学校不断丰富德育课程的研发。

(三)创建生态文明教育示范校,丰富生态文明教育活动

13所生态教育试点校带动全区各校,开展垃圾分类宣传角建设、垃圾箱更换、垃圾分类回收教育、垃圾分类回收宣传展板制作等系列工作,将垃圾分类工作切实落到实处。北京环保公益大使春妮、首钢垃圾分类公益宣传大使刘宏、自然之友垃圾减量项目主任孙敬华等专家名人,走进学校开展“垃圾分类公益宣传大使进校园”活动,与学生零距离进行面对面交流和互动,激发学生参与垃圾分类热情。开展垃圾分类嘉年华、垃圾分类劳动技能大赛、垃圾分类童谣征集、垃圾分类小讲堂、环保小卫士评选等活动,同时成立环保志愿家庭,小手拉大手,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参与实践活动,努力将垃圾分类从学校学习向家庭实践推进。

三、初步成效

截止目前,“益启分”生态文明教育项目已有近70000名小学生参与,通过多渠道宣传垃圾分类知识6000余条,组织校级活动3000余次、线上线下培训约290余场,覆盖人群5000余人。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与实践,通州初步形成了“益启分”未成年人生态育德模式,即“二三四”模式:综合统筹校内、校外两个资源,以学生学习、教师引导、家庭实践为三条实施主线,以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生态文明教育环境、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生态文明教育以价为四大着力点,全面覆盖全区小学,师生生态文明素养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