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各学校的劳动教育开展的如火如荼,但因时间短,项目少,衔接差,缺评价,只停留在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的体验层面,没有深入挖掘其内容价值,也缺少后续的反思探究,活动一结束,劳动教育便戛然而止。学生虽参与劳动,却没有感悟到劳动背后的意义,无法真正激发劳动热情,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经过近一年的思考与探索,围绕劳动素养,光明小学教育集团开发了“炫彩农场”劳动教育课程,让学生以体验的方式进行综合式学习,让劳动教育“不止于体验”。六月的“开镰节”和十月的“丰收节”,通过“赏、耕、拼、学、品”几个板块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到劳动的乐趣。
赏——丰收的文化。通过赏物和赏人两个方面展示丰收的文化,从农作物的知识、农具的展示到劳模的事迹,从表层的劳动光荣到深层的劳动美好。
耕——丰收的汗水。亲身体验农耕劳动的乐趣,用汗水感受粮食的来之不易,懂得幸福的生活要考劳动来创造的道理,传递劳动最光荣的理念。
拼——丰收的喜悦。分小组进行比赛,将小麦打成捆,用推车运送。最后观看机器收割,感受科技的力量。
学——丰收的智慧。通过手工及工具进行脱粒,感受农民利用手里的农具变成工具的智慧。
品——丰收的甜蜜。现场制作与小麦或玉米相关的美食,共享劳动成果。
五个板块体验活动的结束并不是劳动教育的结束,而是劳动教育的开始,从激发学生兴趣、感受劳动乐趣出发,开发劳动课程,让学生爱上劳动。
一、打破校区界限,各展所长
光明小学教育集团--李各庄校区地处农村,学生少,土地多。光明校区属于城区小学,学生知识面广,劳动能力差。从集团入手,顶层设计,整体规划,两个校区联动,把李各庄校区大面积的土地开发成“炫彩农场”,根据两个校区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冬小麦的种植与收割,玉米的播种与仓储,农作物的栽培与管理,从春耕、夏长、秋收到冬藏,设计多彩劳动课程与服务项目。
低年级:到炫彩农场拔草、松土、栽苗
中年级:到炫彩农场浇水、施肥、打药
高年级:到炫彩农场收割、仓储、烹饪
整个农场一年四季都有农作物,学生在观察、记录、思考、体验中把握了节气特点,理解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
二、打破学科壁垒,相互融合
“炫彩农场”从最初的单一活动,到如今的“系列课程”。打破学科壁垒,实现五育并举。在操作过程中炫彩农场建设与语文学科相融合,形成了《感悟生命》《与植物对话》等系列写作、演讲课程;与艺术课程相融合,形成了农场种植分享会、蔬菜故事会、农产品展览会等活动课程;与美术课程相结合,形成了《剪纸艺术》课程;与科学学科相融合,形成了《小种植》、《齿轮与力》等课程。
三、打破校园边界,家校协作
请家长进入校园,聘家长为讲师,参与学校的劳动教育,开发第二课堂,为学生上劳动课程,带领学生认识农具,讲解耕种时节,烹饪美食等。同时以家庭为基地,开发家庭“农场”,倡议学生与学校同步种植农作物,在种植中感受生命历程,开展生命教育;感悟合作与分享;感悟陪伴、呵护背后的责任与担当等。在种植中学对话学会与植物对话,与参与种植的同学对话;学会写植物成长日记,从而与自己的内心对话。通过农场种植过程陶冶情操,提升个人修养。
在观察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增强观察力,积极了解身边的人、事、物。善于发现美的事物,愿意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能把美好的事物用自己的情感、言语进行解读。
对于种植不成功,没能收获到成果的,引导学生初步具备珍爱生命、积极适应、情绪管理的能力。从心理辅导的角度开展自我悦纳、沟通合作、承受挫折、心理复原、自主学习、创新实践等教育活动,促进学生之间形成积极的团体。
“炫彩农场”为学生开辟了劳动基地,在劳动过程中,他们不仅收获了劳动成果,更是体会到了劳动的不容易。没有劳动就不会有果实。他们在劳动中,收获了成长的经历,收获了劳动的艰辛,切身体会到了:一粥一饭,来之不易,劳动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