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文件颁布以来,我校坚决执行相关文件要求,制定具体落实方案,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细节。到目前为止,通过劳动教育累计让150余名学生,了解了基本农业知识,通过耕种、收获、展示让他们磨练了意志品质,收获了成就感,现将成功案例总结如下:

一、因地制宜,精选项目

为了让劳动教育落到实处,达到磨练学生意志品质,掌握农业知识,获得成就感的教育目的。我校成立以德育主任为组长,劳技教师、班主任、学生家长为组员的工作小组。通过家长会、班会组织家长和当地教师讨论具体劳动项目。根据四海地区播种时间在五月底六月初,一般蔬菜的收获期在七月末八月初,九月底就会下霜无霜期短的特点,学生放暑假离校等实际因素确定了种植叶菜、水萝卜、玉米等农作物的实践课程。利用劳技课开设认识犁、耙、碌碡等传统农业工具,识别栗、粟、麦、黍等传统农作物的知识课程。做到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二、家校合作,增强实效

对于传统农业工具的历史,使用方法和具体的农业操作知识,我校师资资源不足。我们就通过招募家长志愿者的方式,邀请家长参加劳动教育活动,为学生讲解农业知识。例如在传统农业工具课上,二年级刘一硕爷爷,为同学们讲解了消失已久的农业工具——耙的来历和用途,并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体现的淋漓尽致。四年级张俊熙爷爷在春季耕种实践课程中亲自到校给学生讲解如何打畦子,告诉同学们,打畦子要考虑浇水方向。在开阔地打畦子时还要考虑风向,高的作物要顺风向,小迎风面,这样可以让植物通风抗倒伏等等。通过家长志愿者的志愿服务,让孩子了解农业知识,掌握农业技能的同时,也让家长看到了孩子的成长,更加支持学校的劳动教育。

三、系列课程,增强收获感

为了让学生有强烈的获得感,提升学生劳动性趣。我们将劳动实践课程设计成系列,每个班级有固定的劳动实践田地,从整地、播种,到收获展示,设计了一系列活动。如六年级的水萝卜种植,在四月初,学生在家长志愿者的指导下开始整地。杨梓煊爷爷亲自来到学校教学生们整地,打畦子。整地要将地里的石头捡干净,将上一年遗留的植物根茎清除,让表土细腻。打畦子时因为我们重的地靠近墙不用考虑顺风的问题,要把畦子整理成外高里低,这样可以方便日后浇水。我们种的是水萝卜,要打埂,这样有助于水萝卜生长。整完地在当地老师和班主任的带领下开始。经历了播种,浇水,除草环节。在六月初学生即将毕业时收获了水萝卜,同学们用麻酱调制水萝卜,制作毕业季凉菜,再用水萝卜做馅包饺子。在毕业典礼上同学们用这些成果感恩父母和老师。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收获了成功,品尝了自己的劳动成果。在撰写毕业感受,制作手抄报时都流露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收获满满。

以上就是我校关于劳动教育的简单做法,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还将勤于思考,将劳动教育进行科学规划,让劳动教育为“双减”服务,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供更好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