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捎书为堵墙,让出一墙又何妨……”在北京市平谷区,有一条宽约五尺、长不足百米的小巷——仁义胡同。

巷虽短,但它承载的“以仁为本、以义为先、以和为贵”的理念,几百年来一直深深影响着世人。

“六尺巷承载着中国古人的历史智慧,要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互礼让、以和为贵,解决好民生问题,化解好社会矛盾,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位于平谷区的这条仁义胡同,以独特的方式延续着与六尺巷相似的文化血脉。

为弘扬仁义胡同的“和”文化精神,山东庄镇于11月27日组织镇村宣传干部开展了一场特别的参观学习活动,探寻这条巷子的仁义故事,感悟平谷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基层治理智慧。

01一封家书,成就仁义胡同

相传在明代时,有金、倪两位尚书的亲戚住在这里,两家只有一墙之隔。有一年下大雨,两家中间的院墙倒了,在修复院墙时两家起了争执,互不相让,于是各自修书,请朝中大官亲戚为自己撑腰。没想到收到的书信回复竟是:“百里捎书为堵墙,让他一墙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两家亲戚见到信后,都十分惭愧,待到修墙时各自主动退让,于是形成了如今一条约五尺宽的胡同。邻里见状无不称赞,从此把这条胡同叫作仁义胡同。

“让墙”的故事在平谷一带口口相传,成为仁义文化的典范。这条胡同虽小,却深刻地彰显了以和为贵、以义相邻的传统美德。

习近平总书记常说,“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仁义胡同的故事正是这一文化的生动写照,也是平谷精神的鲜明体现。

02一次参观,汲取仁义智慧

在今天的参观活动中,平谷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梁景启老师带领山东庄镇的宣传干部们走进仁义胡同,讲述了这段历史佳话。透过梁老师生动的讲解,大家仿佛穿越时光,见证了那场因为一墙之让而延续至今的仁义精神。

行走于仁义胡同,每一步都仿佛触碰着历史的痕迹。胡同口南侧,一块錾刻着“仁义胡同”四字的石头静静伫立,昭示着这个小胡同的独特意义。两边的房舍虽多次翻建,四周的旧迹已渐模糊,但五尺宽的小巷却完整保存了下来。在胡同北端,青石垒砌的围墙基础依稀可见,一块嵌在墙上的“泰山石敢当”石碑更为这里平添了一份历史的厚重感。脚下的路,承载着过去,也启示着未来。

参观中,大家沉浸于历史文化氛围,或驻足聆听,或低声交流,深切感受到仁义文化的独特魅力。大家纷纷表示,仁义胡同不仅是一条古巷,更是一部鲜活的教科书,为基层治理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智慧。

03一种文化,涵养仁义之美

“仁义文化”是平谷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仁义胡同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当代平谷人心中的精神坐标。

2014年,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深刻指出,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以“和”为核心的仁义文化,如今已深度融入基层治理实践,成为平谷区乡村振兴的重要精神力量。

在此次参观活动中,山东庄镇的宣传干部们分享了自己的感悟:

小北关村徐婷婷:

“仁义胡同让我深刻体会到,谦让不是妥协退缩,而是智慧和胸怀的彰显。未来,我将深入挖掘村内的典型事例,将仁义文化融入基层治理,用宽容和理解化解矛盾纠纷,让社会更加和谐稳定,让村民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棠韵家园社区王明浩:

“仁义胡同犹如一本鲜活的教材,浸透着智慧与善良。这次现场聆听讲解让我深刻认识到,文化宣传不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情感与价值观的共鸣。今后,我将把仁义文化融入到日常宣传工作,让这一传统美德成为凝聚民心、促进和谐的强大精神纽带。”

鱼子山村王兰珍:

“仁义胡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记忆,更传递了厚德包容的精神内核,展现了平谷人的文化气质。今后,我将致力于将仁义精神融入日常工作,让更多村民感受到这一文化的深远魅力。”

下一步,山东庄镇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深入挖掘“仁义文化”的深厚内涵,讲好“仁义胡同”故事,倡导争做“仁义平谷人”,让这一传统美德在山东庄镇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成为推动山东庄镇社会和谐稳定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