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九届中非青年大联欢开幕。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志愿服务总队招募了来自海淀区的17名英语、法语专业志愿者,以青春之力积极投身志愿服务。
作为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的重要青年文化交流平台,中非青年大联欢自2016年首次举办以来,已成为促进中非人文交流的品牌项目。本届中非青年大联欢期间,59名来自中非合作论坛非方成员的青年及其他大洲的非裔青年代表通过参访、体验、对话等活动,深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乡村振兴、生态保护、高新技术等方面发展成果。在活动筹备前期,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志愿服务总队精准招募北京外国语大学志愿者,承担起翻译沟通、活动策划、文化传播、信息咨询等核心任务,确保中非青年在各个环节无障碍交流。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中非青年大联欢,心情非常激动。”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大四学生吴柳静说,“作为一名海淀学子,我非常希望用自己的专业本领以及志愿服务经验,为中非友好交往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在志愿服务队伍中,除了在读学子,不少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生也参与其中,李红便是其中之一。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中英同声传译专业的她,在此次活动中主要负责语言服务。“这次活动给我带来了许多新的体验,很多外国友人是第一次来中国,他们对中国的文化充满了好奇。作为海淀学子、海淀青年,我希望能够通过志愿服务,让更多的外国友人了解中国。”
据了解,自2017年9月在“志愿北京”网站注册成立以来,截至目前,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志愿服务总队已有实名注册志愿者超万人,并与北京市多所高校合作构建常态化服务机制。多年来,中心志愿服务总队聚焦青少年国际交流,形成了“语言+文化+公益”的特色服务模式,累计吸引了千余名海淀高校学子参与其中。
“我们按照活动要求,综合情况考量,筛选了热爱公益,富有志愿情怀,具有外语语言优势的大学生志愿者参与,最终招募了17名优秀的海淀青年参与此次志愿服务工作。”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志愿服务专班负责人刘娜介绍,“海淀青年一直以来也是参与我们中心志愿服务的重要力量,在各个重大活动中都活跃着他们的身影,为中外青年的交流搭建了友谊桥梁。”
开幕式后,17名海淀志愿者还与中非青年一同走进故宫、八达岭长城、小米汽车工厂等地,以充满青春活力的志愿服务讲好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