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大兴区礼贤镇龙头村以文明实践为载体,精心打造互动品牌,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活”起来,队伍“壮”起来,服务“精”起来。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延伸到哪里。为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走入百姓生活、走进百姓心里,龙头村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建立活动“菜单”,精准对接群众活动需求,唱响“喜闻乐见、双向奔赴”的文明实践大合唱。
“过去村里红白理事会就是摆设,有的村民家白事大操大办。现在白事只要在村里办,就得按照统一的标准来,一万五到两万就能办得很体面,杜绝了攀比和铺张浪费,最终还是老百姓得实惠。”龙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宗永向“文明中国”主题采访组介绍龙头村乡风民风培育情况。
龙头村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积极构建“党支部+新乡贤”的工作格局,实现从“被动管理”到“主动治理”的重大转变,既赢得了民心又提升了基层组织力。
“过去,礼贤镇集体经济最薄弱的就是龙头村,村里做什么都得伸手要钱。”刘宗永说,为壮大村集体经济,龙头村紧抓“百千工程”机遇,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通过盘活灯笼制作、豆腐制作、民宿等传统产业,引进花馍、石磨等工坊及非遗传承人,做大非遗产业品牌,拓宽百姓就业渠道,增加群众就业,提升群众收入。
现在的龙头村,乡风民风好起来了,人居环境美起来了,群众日子富起来了。刘宗永说,我们会抓牢“百千工程”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工作契机,带领村民乘势而上,将龙头村打造为乡村振兴的“新龙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