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非遗不是陈旧的老物件,是能玩、能学、能带回家的宝贝啊!”这是10月24日房山区迎风街道组织开展的“千年文脉 活态传承”时尚非遗文化展示活动现场一位参与群众的感慨。此次活动旨在“让非遗走进群众生活,用烟火气推动传承发扬”,以非遗演出+摊位互动+体验课堂三个板块同步推进,为辖区群众带来了一场让非遗“破圈”的文化盛宴。

有声有色的节目体验

演出现场,有迎风街道空竹队带来非遗空竹表演《抖转乾坤・空竹神韵》,在铁环间翻飞跳跃的空竹、变幻万千花样的飞龙,引得观众频频鼓掌;随后的古彩戏法《三仙归洞》可以“凭空”变出颜色鲜艳的果盘,还能令空碗出水,一招招绝活让大家啧啧称奇;川剧变脸《行云流水》更让人屏息,花花绿绿的脸谱在转身甩袖间瞬息变换,演员下台与观众互动,引发全场惊呼;迎风街道太极拳队带来的非遗混元太极拳表演《气运乾坤》,刚柔并济、舒展从容,既具东方武学力量感又含传统文化雅致;最后的相声表演《开心一刻》则以充满生活气息的幽默对白和鲜活段子,逗得观众前仰后合,直呼意犹未尽。

可触可感的非遗匠心

随后而来的摊位打卡,让非遗文化变得可触可感。非遗风筝传承人霍春岭的摊位前,各式色彩绚丽的风筝迎风轻摆;“葫芦周”周振山老师的葫芦烙画摊位飘着淡淡木香,有的葫芦上是国画风格的猛虎,有的是卡通风格的中国娃娃;非遗空竹团队队长郝瑞合老师带领队员现场教学,观众们纷纷上场一试身手;非遗剪纸摊位上,一张张红纸化作灵动的“福字”“花鸟”;核雕摊位的橄榄核作品细节饱满,在“小天地”做“大文章”;石板画摊位在一方石板上诠释“化腐朽为神奇”;书法、国画摊位上展出着风格各异的书画作品;面塑摊位上传统面塑与超轻黏土相映成辉,展现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的活力与发展。

能带回家的非遗技艺

在非遗摊位热火朝天的同时,活动室里的体验课堂也同步开展了。非遗传承人霍春岭老师手持自己在全国锦标赛上的获奖作品,向居民简单介绍了风筝技艺,随后,就开始手把手指导大家绘制风筝图案。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埋头认真创作,一只只独一无二的风筝便绘制完成了,大家高举风筝展示着亲手参与的喜悦。

迎风街道作为房山区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近年来坚持党建引领,积极探索非遗文化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融合路径,打造“时尚·非遗”品牌,创新非遗传承方式,成效显著。

深入挖掘辖区非遗项目,为传承人开设非遗工作室,为辖区爱好者提供活动场地,定期开展风筝制作、书画交流、太极健身、葫芦烙画等非遗活动,让居民在参与中习得传统技艺、结识邻里,搭建起街道——非遗——居民的沟通桥梁,有效助力了辖区非遗文化传承发扬,为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情感基础。

迎风街道的实践证明,非遗文化是辖区居民共同的文化记忆与情感纽带,在增强社区凝聚力、优化基层治理效能上作用显著。未来,迎风街道将继续深化“时尚·非遗”品牌建设,推动非遗文化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发挥更大作用,为“活力、美丽、幸福”新燕山和“一区一城”新房山建设贡献迎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