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4日,暖阳洒遍京城,西潞街道温馨家园“好邻居”志愿者们和工作人员一起,陪着残障朋友们走进首都博物馆,赴“太保墉燕——房山琉璃河遗址专题展”文化之约。大家在文物与历史的对话中,沉浸式感受燕都文明的厚重底蕴,为精神生活添上一抹兼具本土情怀与历史温度的文化色彩。

暖心护航:细节里藏着“无障碍”温度

从出发到观展,“贴心”二字贯穿全程。考虑到残障朋友的不同需求,工作人员与志愿者提前规划路线,全程寸步不离:视力障碍的朋友身边,总有志愿者相伴讲解路况,“前方3米有缓坡,左侧展柜陈列着青铜器”;行动不便的伙伴,志愿者会稳稳搀扶,遇展厅岔路时,还会俯身指着指示牌说“咱们往右边走,下一个展区能看到古人用的陶罐”。这些细微举动,让原本可能存在的“出行顾虑”变成了“安心踏实”。

沉浸解码:文物背后的燕都故事

展厅内,文物陈列、场景复原、图文展板层层递进,将西周燕国的繁华缓缓铺展。锈迹斑驳的西周青铜鼎,静静诉说着礼乐文明——讲解员特意放缓节奏,用“拉家常”的方式拆解专业知识:“这鼎上的纹路叫饕餮纹,可不是随便画的,当年周王室把它赐给燕国,是想告诉大家‘要守规矩、保一方平安’”;纹路精巧的陶制碗罐旁,讲解员笑着补充:“别看这碗现在带着历史的‘包浆’,三千多年前,燕国百姓吃饭、盛东西都靠它,是妥妥的‘日常用品’”。遇到“墉燕”“礼器”这类专业词,讲解员会反复解释,确保每个人都能听清、看懂。

双向奔赴:文化里长出“邻里情”

这场文化之旅,不止是“看展”那么简单。原本不太熟悉的伙伴,因为讨论一件青铜爵慢慢熟络;轻松的氛围里,大家不仅触摸到了本土千年文脉,更在交流中拉近了距离——有朋友笑着说:“以前总觉得博物馆离自己很遥远,今天才发现,不仅能看懂历史,还能认识这么多好朋友,真是双倍收获!”

未来可期:让文化滋养无差别抵达

“残障朋友不该缺席任何一场文化体验。”这场博物馆之约,早已超越“参观”本身——当文物的历史厚度遇上人文关怀的温度,残障群体的精神世界便多了一份文化滋养,而“共享文化、共融社会”的种子,也在这场相遇中悄悄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