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潞街道温馨家园联合周边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织“好邻居”志愿者与工作人员,陪同残障朋友们走进首都博物馆,赴约“太保墉燕——房山琉璃河遗址专题展”。这场充满温度的文化之旅,让残障朋友在文物与历史的对话中,深度感受燕都文明的厚重底蕴,为精神生活注入兼具本土情怀与历史温度的文化滋养。

细节护航:让“无障碍”贯穿全程
从出发到观展,“贴心”二字渗透每一个环节。视力障碍的朋友身边,志愿者全程同步讲解路况与展品:“前方3米有缓坡,左侧展柜是西周青铜器”;行动不便的伙伴,总有志愿者稳稳搀扶、耐心引导:“咱们往右侧走,下一区能看到古人常用的陶罐”。细致入微的照料,让原本的“出行顾虑”彻底化为“安心踏实”,为沉浸式观展筑牢基础。

通俗解码:让燕都故事“听得懂、记得住”
展厅内,锈迹斑驳的青铜鼎、纹理精巧的古陶罐,静静诉说着西周礼乐文明。讲解员特意放缓节奏,用“拉家常”的方式拆解专业知识:“这鼎上的饕餮纹,藏着古人‘守规矩、护安宁’的期许”。遇到“墉燕”“礼器”等专业术语,便反复通俗阐释,确保每位朋友都能听清、理解,让沉睡的文物真正“活”起来。

双向奔赴:文化为媒牵起“邻里情”
这场旅程远不止观展本身。原本互不熟悉的残障朋友,因讨论一件青铜爵渐渐熟络;轻松的交流中,大家不仅触摸到本土千年文脉,更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视障朋友张阿姨笑着感慨:“以前总觉得博物馆离自己很远,今天志愿者让我‘听懂’了历史,还认识了这么多好朋友,真是双倍收获!”

文化无差别:让滋养惠及每一个人
“残障朋友不该缺席任何一场文化体验。”此次博物馆之约,早已超越“参观”的意义——当文物的历史厚度遇上人文关怀的温度,残障群体的精神世界便多了一份文化滋养,“共享文化、共融社会”的种子也在这场相遇中悄然萌发。未来,更多贴心的文化活动将持续开展,让千年文脉的滋养无差别抵达每一个心灵。

















京公网安备110112020039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