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2月15日我第一次来汇爱大厦参加活动,从那时起我就爱上了这里,汇爱大厦就是我们残疾人的温馨港湾,为我们提供暖心的服务。”“90后”小伙张钧是智力残疾,但是说起对汇爱大厦以及这里的老师和同学们的爱,他滔滔不绝,也正是因为热爱和喜欢,他能清楚地告诉记者第一次来这里的时间,如数家珍般告诉记者职康站都有哪些活动,还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这里的活动特别丰富,可以看电影,可以跟老师学习做兔爷、波波球、小夜灯、花草杯垫,我们还会一起出去团建,老师和同学们就像自己的亲人一样,真的是有满满的幸福感,我特别喜欢这儿。”

汇爱大厦位于丰台区莲花池南里23号,是丰台区城市更新的典型代表之一,该项目还在2023年北京市第二届城市更新最佳实践评选中获评“优秀案例”,北京市残疾人职业康复和托养服务中心就位于此,这里原为北京西站南广场西区的融信大厦,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与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生命之树”为设计理念对建筑的平面功能布局、设施设备及外立面进行全面的更新改造,旨在建筑能像大树一样为残障人士提供遮风避雨的港湾,改造后的建筑更名为北京市残疾人服务示范中心(汇爱大厦)。汇爱大厦不仅在设计改造上全方位考虑各障别残障人士需求,而且还引入了10家优秀助残服务机构入驻,面向全市各障别、全年龄段残疾人提供康复训练、职业康复、艺术康复、就业实训、短期托养以及公益服务和交流展示等7大类14项专业化助残服务项目。

高标准无障碍环境改造让残疾人“比在家还方便”

走进汇爱大厦一层大厅,中庭区域四根树干造型的柱子一直延伸到屋顶,和玻璃采光顶的枝叶互相连接,融合成“生命之树”,寓意着残疾人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和首都残疾人事业的蓬勃发展。

大厅西侧设有直通二层的汇爱回廊,集合了图书阅览、残疾人手工艺品展卖等功能,健全人可通过台阶步行上二层,乘坐轮椅的残障人士可以驱动轮椅沿坡道抵达二层。在更新改造过程中,北京市无障碍专家和无障碍体验督导员全程参与、指导无障碍环境建设,汇爱大厦无障碍环境设计荣获2020年全国首次无障碍设施设计十大精品案例,2021年被住建部、中国残联评为全国首次无障碍环境建设22项优秀典型案例之一。  

在电梯间记者看到,电梯出入口采用八字角设计,增加轮椅出入时的转弯空间;电梯门上方的楼层显示面板有12度的倾角,方便乘坐轮椅的人士清楚看到电梯抵达楼层;电梯操作面板上有规范的盲文标识;面板下方还设置了脚踢按钮,方便上肢残疾和怀抱重物的人士呼叫电梯;电梯轿厢内两侧是磨砂式不锈钢板,而最里侧则是镜面不锈钢板,方便乘坐轮椅的残疾人在独自出电梯时能通过镜面看到身后是否有人;电梯内采用了防眩目的暖色灯光,金色扶手与轿厢整体的银色形成反差,方便低视力残疾人乘坐电梯。轿厢内不仅有常规楼层面板,还设置了低位楼层面板,方便轮椅残疾人操作。 

家住安贞的徐燕春是一位脊髓损伤残障人士,同时也是一位无障碍环境认证体验员,她就职的新生命养老助残服务中心也是汇爱大厦的入驻机构之一。“我每天坐地铁上下班来这里很方便,不仅楼内设施便利,就连道路、地铁、公交车站、公园以及周边无障碍环境设施都对残疾人很友好。”徐燕春告诉记者,无障碍卫生间是大厦里最让大家感到便利的区域之一:洗手池下方有容膝空间,洗手台外侧安装有助力拉手,方便坐轮椅的人士借力;水龙头安装了长柄开关,方便上肢活动不便的人士;坐便器后方有软靠背,两侧有助力扶手,下方配备恒温的花洒,能够为脊髓损伤的残疾人士提供支撑和如厕辅助;卫生间门上的百叶窗是反向安装,其角度既保护残疾人隐私,又能发现意外情况下跌倒在地的残疾人……这样的无障碍设计和改造真是细致、周到、暖心,切实考虑了各障别残疾人的生活和行为方式,比很多残障人士家里还要贴心方便。 

此外,大厦各区域地面均为零高差,所有棱角处都做圆弧处理,要求逢棱必圆、逢台必坡、逢坡必缓,就连内部家具都是根据各障别残障人士特点专门定制的……各种无障碍细节不胜枚举。 

多样化服务让残障人士“重获新生” 

上午10点左右,在汇爱大厦户外广场,助残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正带着20多位乘坐轮椅的残疾人和老年人边晒太阳边做保健操,一名机构工作人员在前面示范,还有几位工作人员穿插在人群中间,不时帮忙做一些辅助工作。这些残疾人和老年人虽然身体不便,但在老师的指导和欢快音乐的带动下开心地舞动着身体,活动结束后,工作人员又一一推着轮椅把残疾人和老人们送回托养房间。 

这是中心短期寄宿托养项目,面向本市16周岁以上持证、有短期托养需求的各障别残疾人和60周岁以上的失能失智老人,提供最长不超过半年时间的短期托养服务。因为具有公益性质,中心对入住服务对象的收费设置最高限价,并要求将20%的床位留给低保、低收入残疾人家庭,因此在保证提供专业服务的前提下,其收费标准会比普通养老机构低很多,而且残疾人在这里托养还会享受相关政策补贴,为有托养需求的残疾人家庭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 

记者了解到,短期寄宿托养项目采用网上预约申请的方式,之所以要求最长时间不超过半年,是因为中心希望让更多的残疾人家庭享受到助残服务,将公益资源辐射到更多残疾人。因为许多重度残疾人都离不开家人照料,其家庭成员在长期的照护过程中也会疲惫,中心希望以这种较为优惠的短期托养的形式为残疾人家属减负减压,得到短暂的休息调整。 

大厦7层的职康站服务对象近70人,年龄最小的17岁,最大的51岁,前文提到的张钧就是这里的学员之一。“我以前也在社会上从事过扫码、引导等兼职工作,但因为智力残疾,担心会受到歧视,所以导致自己以前的性格比较怯懦。但自从来到职康站就不一样了,这里的人都很包容,大家都很平等,我感觉很幸福。”张钧说。 

在工作日,王女士每天都会陪着自己患有脑瘫的孩子来职康站上课。“这会儿是音乐治疗课,30多个孩子一起,大家都很开心。”王女士说:“这里的课程丰富,有音乐、手工,还有古诗鉴赏等传统文化知识,孩子都很喜欢。上次比赛活动孩子还得了第一名,可高兴了。孩子乘坐轮椅到莲花池公园参加户外团建时,会有小伙伴推着我们孩子来回跑,感觉找到了归属感,大家没有任何歧视,他特别开心、很快乐,作为家长,我觉得这里充满爱。” 

汇爱大厦里不仅有温情和爱,还有残障人士的新生活和新希望。记者到访的时候,大厦8层的新生命养老助残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新生命”)里,10多位脊髓损伤的残疾人正坐在轮椅上用绒线编织向日葵花朵。2022年冬残奥会运动员颁奖花束以及礼仪小姐和志愿者身上佩戴的“雪容融”挂饰均出自这里。 

自身也是一位残疾人的工作人员沈洁告诉记者:“目前我们的订单量还挺大的,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为伤友们增加一些收入。”记者了解到,作为一家助残服务机构,新生命的专业老师会在教授前来学习的伤友绒线花和掐丝珐琅制作等手工技能之后,再请这些伤友们回到街道和社区培训其他残疾人。 

同时,新生命还会给伤友制作的工艺品寻找销售渠道,面向大型企业和社会组织承接大批量的伴手礼制作任务。在该机构的展示区,记者看到了全国各地伤友制作的精致的汝瓷、剪纸、掐丝珐琅沙画和刺绣等各种工艺品,他们寄托着残障人士对生活的执着和热爱。此外,新生命还面向后天残疾的人士开展心理重建、生活技能重建、职业重建和移动外呼的培训,帮助伤友们重拾信心、融入社会、迈入新生活。 

汇爱美丽工坊是一处残健融合的空间,很多社会助残组织和企事业单位会来这里和残疾人共同开展一些共建体验活动。如由职康站的残疾人学员教给大家做一些手工艺品等,通过共建体验活动帮助残疾人增加信心、收获快乐。这里还有残疾人的剪纸作品、自闭症儿童绘画作品以及残疾人工匠大师事迹展示,彰显了社会对残疾人的鼓励、认可和尊重。在科技助残展区,记者还看到了助盲帽子、助盲眼镜、手语播报数字人等先进的科技助残产品,为视力、听力残障人士提供科技助残服务展示。 

记者了解到,作为北京市残联下属事业单位,北京市残疾人服务示范中心坚持公益性服务方向,为全市各障别残障人士提供高质量、专业化的助残示范服务。自去年3月投入运行以来,汇爱大厦残疾人服务总量累计超过6万人次,中心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省级残疾人综合服务阵地,作为首都残疾人服务保障水平展示窗口的作用得到了较好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