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五园地区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的两大重点区域之一,在这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历史文脉与科技创新相得益彰。7月17日下午,2024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国际论坛三山五园专场在海淀区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举行。海淀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齐慧超出席活动并发表题为《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擦亮三山五园“金名片”》的主旨演讲。
三山五园专场活动中,中关村科学城城市大脑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以《“科技赋能”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为题,详细梳理了我国不可移动文物现状、文物安全面临巨大挑战,重点介绍了科技如何赋能文物保护。圆桌会谈环节,来自多个领域的学者专家围绕“三山五园+新质生产力”,从不同的角度对三山五园的文化内涵、数字化应用、保护利用的途径等方面展开深入讨论,并提出了今后发展的方向,共同推动三山五园地区高质量持续建设。
实践探索“三山五园+新质生产力”发展
据了解,近年来,海淀区各部门在挖掘三山五园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推动文物和数字化融合发展、加强文物与新质生产力的融合等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在基础保护的基础上,这十几年,我们做了大量的考古发掘,对圆明园未来的保护和建设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支撑。在保护和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做大量的文化传播。去年,我们开放了圆明园博物馆,把这些年文物保护的成果进行集中展示,既有传统的展示方式,又有数字化的展示方式。”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党组书记、主任邱文忠介绍,“这些年,我们通过跟多家团队合作,包括清华、中央美院等,对圆明园的著名景点做了大量的数字复原,在这些景点复原的基础上做环境的渲染,把历史景观做了一个最好的呈现。我们希望这种数字化的方式,将来能够更全面地展现和传承圆明园的文化价值,并为其更广泛的运用和推广提供有力支持。”
“目前,我们已经形成了小学的‘探索海淀走进圆明园’,初中的‘海淀历史与文化走进圆明园’,高中的‘北京海淀三山五园’这样贯通小初高的系列课程资源,这些课程资源提供给学校,学校可以进行选用。”海淀教科院课程中心主任宋世云表示,“同时,我们正在启动开发‘走进京西稻’的课程,后续也会持续开发这样一系列课程,利用三山五园来对中小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个力度将来会越来越大。学校也非常重视进行跨学科的主题学习,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构建文化遗产保护与数字事业高质量发展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9月,海淀三山五园入选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示范区创建三年多来,海淀区坚持从实际出发,将《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等中央改革部署真正落实到地方实践,结合海淀实际,突出海淀特点,积极探索新道路。今年1月,国家文物局授予北京市海淀区等6处创建主体“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称号。
海淀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策源地优势,充分利用科技赋能文物保护与展示。特别是,利用全国领先的“城市大脑”接入文物保护应用场景。目前,海淀城市大脑已汇聚20多个市区部门数据,以智慧型城市建设为文物精细治理、智慧治理、科学治理探索新方案。同时,海淀区持续加大文旅信息化、数字化资金投入,以文化科技融合促进文旅产业的发展。
科技创新为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插上传播的翅膀,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近文化遗产。圆明园数字化体验项目于2022年12月入选北京网红打卡地(新消费场景类),于2023年3月荣获“中国文旅先锋奖”。
未来,海淀区将继续推进“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的后续工作,构建文化遗产保护与数字事业高质量发展格局,赋能文物治理体系现代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赋能人民美好生活,赋能新质生产力生长。
一方面,海淀区将进一步发挥示范区创建形成的机制体制优势。坚持党的领导,强化政府主体责任,进一步用好市区“两级四平台”协调机制,加强区政府对三山五园地区各单位、各系统的统筹协调,凝聚部门合力,整体、系统保护文化遗产及其赋存环境。
另一方面,将依托三山五园研究基地,提供更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围绕考古、博物馆等重点领域,加大人才引进,强化对年轻人才、高层次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强文物阐释和利用,探索以多种方式展示文物价值,体现文物之美。发挥文物利用在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美好生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呈现文物“活”起来的多样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