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以“我们的故事,中国的记忆”为主题的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成立十周年工作回顾展在海淀区国家图书馆总馆北区二层开幕。展览分为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十年历程、五大主题资源展示、口述史访问体验等多个部分。

此次展览回顾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探索图书馆记忆资源建设的十年发展历程,系统梳理了中国记忆项目发展至今的重要事件与成果。资源展示分为“英雄”“文脉”“脊梁”“图书馆”“家国”五个板块。其中,“英雄”板块包括东北抗日联军、中国远征军、飞虎队等专题内容;“文脉”板块展示了“我们的文字”“蚕丝织绣”“大漆髹饰”等专题资源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和人口较少民族口头传统典藏计划;“脊梁”板块主要展示包括冯其庸、顾方舟、丘成桐在内的25位当代重要学者的口述史访问专题;“图书馆”板块包括“国图馆员故事口述史”“中国图书馆界重要人物专题”“国图总馆南区建设口述史”等;“家国”板块从多个视角呈现在宏观历史背景和重大事件中的个人经历和记忆。

此外,观众可以现场点播观看各类口述史料180余段,感知受访人的峥嵘岁月。在口述史访问体验区,观众可现场报名体验口述史访问过程,以“我和图书馆的故事”为主题讲述个人经历,留下一份关于图书馆的生动记忆。“我们邀请广大读者来到国家图书馆,希望能听到大家的故事,包括读书的故事、和图书馆的故事以及大家心中关于文化传承的故事。同时,也希望大家能把自己的故事保留在国家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社会教育部(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副主任田苗说。

中国记忆项目是以国家重大事件、各领域代表人物、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开展的专题性资源建设工作。2012年,国家图书馆实施中国记忆项目,这是我国图书馆界开展的第一个以口述文献和影音文献为代表的记忆资源建设与服务项目。2014年,国家图书馆设立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国家图书馆的记忆资源建设走上了持续化、规范化、体系化的工作路径。“中国记忆项目是通过走出图书馆的大门,去访问国家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访问各领域做出过重要贡献的学者、访问参与国家建设与推动国家进步的建设者、访问传承保持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把他们大脑里的记忆用口述访问的方式记录下来,并用纪实影音记录的方式外化出来,永久地保存下来。”田苗介绍。

截至目前,中国记忆项目已开展多项专题记忆资源建设工作,自建记忆资源总量超过170TB,总时长超过5400小时;征集到逾400小时的口述史料、历史影音资料和大量历史照片、手稿、非正式出版物等文献资源;策划实施了多项全国共建共享项目;推出4个系列共18种出版物,并通过在线服务、展览、讲座、文化体验活动等方式进行推广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