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在“邻里守望见文明”海淀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推动日活动暨清河街道“新清河实验”十周年主题活动上,清河街道启动了“清河友邻文明观察”行动,评选并聘任了城市更新、人工智能、基层治理“文明观察员”,为在和谐邻里关系构建、科技创新引领、诚信经营理念落实中有突出成效的社区、园区、商圈授予“文明观察团”称号。
“十年来,清河街道依托辖区丰富的科技、人文、社会资源,充分发挥清华大学新清河实验科技组专家以及地区企业、社区居民、社工的力量,努力打造志愿清河、人文清河、文明清河的友邻创新的新生态。”清河街道党工委书记文思君表示:“希望更多‘清河友邻’参与文明观察行动,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文明品质,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
十年“新清河实验”结出基层治理探索创新丰硕成果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李强教授介绍:“2014年,在海淀区政府和清河街道的支持下,通过府校合作的方式,我们重启了城市社区治理‘专家引导与政府、市场、社会’多元参与的‘新清河实验’。‘新清河实验’的十年,是基层治理探索创新的十年,是议事协商机制不断完善的十年。”
据介绍,十年间,清河街道从试点社区创新探索“专业支持+社区参与”实验模式提升社区居住品质和居民归属感,到结合《北京市接诉即办工作条例》《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落地契机,深入探索与思考多元参与型社区协商治理、城市公共空间存量规划、社区互助居家养老模式等内容,“新清河实验”实现了从“实验”到“实践”,从“问卷”到“答卷”的转化,为打造居住工作环境上“有品质”、民生关怀上“有温度”、街区治理创新上“有活力”的“人文新清河”提供了有价值的学术参考。实验过程中,“新清河实验”以社区治理为切入点,注重发现社会积极因素和激发社会活力,致力于发现社区居民身上积极主动的因素和动力,探索为居民赋权增能,推动自下而上的社区公共议题的形成、协商和决策。
一直以来,清河街道坚持党建引领,以“新清河实验”抓手,推动“大家商量着办”向“多元协同着干”延伸。聚新地区物业管理、交通出行、环境秩序等群众关心的重点问题,围绕智学苑业主大会、非经移交小区管理、停车管理等举办市民沙龙活动,街道领导、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律师、社会、居民代表等近1000余人次的协商,促成了智学院小区新旧物业公司有序移交、安宁里北区非经移交小区物业服务市场化转型、宣海家园业主大会启动、机关停车资源共享等成果。
构建“清河友邻一家亲” 社区治理新格局
“新清河实验”在推进“社区议事委员制度”,赋予委员更多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决策权以更好实现“大家商量”的过程中,居民自治意识不断提升。与此同时,清河各社区内涌现出很多群众自发成立的、致力于在社区开展为民服务、公益慈善、邻里互助、文体娱乐等活动的志愿团队。为强化力量整合,凝聚形成合力,清河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借鉴“西城大妈、朝阳群众”等耳闻能详的社会治理名片,大力弘扬“互信、互助、互爱,共建、共治、共享”的“海淀友邻”新风尚,将各社区志愿团队统称为“清河友邻”,队伍成员从社区党员、物业人员、楼门长扩展为各行各业的清河居民,目的在于构建和谐的邻里关系,利用熟人心理倡导互帮互助的文明理念,构建“清河友邻一家亲”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坚持引领融入,友邻半径呈现新拓展。开展“社区伙伴行动计划”,探索服务居民的“多级联动”机制,构建“社区治理联盟”。坚持“政府+企业+学校+社会+社区”五位一体,通过“清河虹桥人才会客厅”、新就业群体关爱项目、社区治理沙龙、业委会联盟、清河夜校、等多种模式,构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合伙人”,不断拓展友邻半径,持续扩大清河友邻力量。
坚持自治赋能,友邻文化焕发新活力。强化居民自治,撬动居民参与意识,扩展居民参与渠道。上线“随手拍”“马上办”,倡导“全民网格员”,动员清河友邻围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在社区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深化科技赋能,聚焦人工智能新赛道,为第四范式、九章云极等人工智能头部企业落地应用场景提供空间和资源,率先试点人工智能+政务服务场景,打造“服务延时、效率不延时”政民互动新模式。
坚持培育认同,友邻合力得到新巩固。培育公共意识,增强社区归属感。以群众需求为牵引,以解决居民诉求为落脚点,深入践行“大家商量着办”,实现平等议事、求同存异、凝聚共识,提升基层治理向心力。深化落实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推进“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组建业委会联盟,推动社区治理机制规范化建设。
2022年7月,清河街道毛纺南小区5位居民受聘海淀区首批“文明观察员”。为进一步推动更多的“清河友邻”们成为清河向善向美向好的文明力量,结合街道年初确定的“打造城市更新样板间、丰富基层治理万花筒、开放人工智能场景库”三大主攻方向,清河街道统筹“社区+园区+商圈”,于今年9月正式启动“清河友邻”文明观察行动。
作为首批“文明观察员”,来自清河街道橡树湾社区的居民徐庆源说道:“被聘任为‘文明观察员’后感到责任很重,我要担负起文明观察员的责任,积极带动身边的人做好文明工作,为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新清河贡献力量。”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生态城市研究所的主任工程师程洁心谈道:“今天多了一个城市更新的‘文明观察员’身份,将用这样的身份发挥自己的技术特长,参与到清河街道的城市更新工作当中来,从细微处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次打造的“清河友邻”文明观察行动,旨在挖掘更多的文明观察员和文明观察团等社会监督力量,通过“观民意、观民生、观民风,聚民心、聚民智、聚民力”三观三聚行动,持续推动观察记录问题的解决,以此黏合“友邻同心圆”,打造独具特色的“清河友邻朋友圈”,推动人人都是清河高质量发展的有力守护者、传递者。
深化成果转化推动商圈发展 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
清河街道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依托党群服务中心阵地,为新就业群体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持续优化升级“友好商圈”工作成效,进一步引导新就业群体在基层治理和为民服务中发挥更大作用。推动商圈发展和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依托“清新暖”小哥金牌驿站为快递小哥提供全方位便利服务,建立海淀区首个新就业群体“友好商圈”,揭牌成立“小哥学堂”。结合万象汇紧邻社区、学校等实际情况,积极协调万象汇在地下停车场施划错峰停车区,提供100个停车位供周边业主使用,并在海淀区第二实验小学改造期间提供106个车位为教职工使用。主动治理为万象汇广场购置无噪智能分频定向广场舞一体机,有效缓解广场舞对周边小区居民扰民问题。
创新引领,保障科技园区发展。深入调研广泛商量,开通清河火车站—小米科技园、元中心的专线摆渡车,改善园区周边道路交通、非机动车停放等环境秩序。协调元中心地下停车位错峰向周边居民开放,缓解周边居民停车难问题。服务保障京蒙“两小时创新圈”建设,作为先导区的牵头单位,围绕资源挖潜,启动开展辖区闲置或低效老旧厂房空间资源再利用的路径研究。
邻里守望,完善居民社区服务。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政治引领力、组织领导力、统筹协调力,不断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和服务群众水平,团结各方力量凝聚治理合力。调整优化网格划分,组建由网格员、社区民警、志愿者、物业管理人员等多元主体构成的网格服务团队,明确各自职责,形成合力。
文思君表示,下一步,清河街道将继续深化“新清河实验”成果转化,以文明观察行动为抓手,坚持党建引领,深入践行“大家商量着办”议事协商机制,依托地区丰富的科技、文化、社会资源,发挥清华大学专家、社区两委、居民代表、物业企业、园区企业等作用,通过“打造城市更新样板间、丰富基层治理万花筒、开放人工智能场景库”三大主攻方向推动地区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强区、高品质海淀贡献清河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