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坦整洁的小区道路、整齐划一的停车位、绚丽多彩的社区环境……依托“四合五彩”党建工作品牌,让海淀街道小南庄社区30多年的老旧小区“焕发”了新面貌,三五成群的居民在多彩的小区内健身、闲聊,日常生活也过得多姿多彩。

近年来,海淀街道小南庄社区深化落实“大家商量着办”机制,在推动“围着基层转”生动实践过程中,探索形成合异、合治、合力、合心“四合”社区治理典型经验,并通过着力打造“红色引领、蓝色共治、绿色友好、橙色和谐、金色美好”的“四合五彩”党建工作品牌,使“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成为社区共识,共建美好家园。

红色

“党建引领”凝聚合力

海淀街道小南庄社区,位于苏州桥西北角,始建于1993年,属于典型的老旧小区,辖区总户数1600余户,常住人口4000余人。

小南庄社区党委有正式党员312人,以楼栋、楼道为基本单元,设置8个支部,把组织建到家门口,形成“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门栋党小组-党员先锋户”体系,发挥好党建协调委员会和社区社会组织“两翼”赋能作用,有效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划分83个社区网格,按照“1+1+N”模式,两委班子成员担任网格长,居干担任网格员,党员、居民骨干担任兼职网格员,推动街道包片干部、社区民警等力量入格,延伸服务触角,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建立43个微信群,居民群内诉求“一键达”、服务群众电话“不掉线”,问题发现在早、处置在小。

小南庄社区内一米多长,白壳灰底,长相酷似“雪糕车”的智能移动充电车是社区内的“新明星”,这是小南庄社区与驻区单位北京首钢城运控股有限公司对接合作的智能移动充电车。“有了智能移动充电车相当于为汽车配上了方便的‘充电宝’,我们充电就很方便了。”社区居民李先生说道。小南庄社区属于老旧小区,服务缺失、停车缺口严重,小区环境品质有待提升。小南庄社区发挥社区党建协调委员会统筹协调作用,挖掘区委办、干休所等40余个驻区单位、社会组织的优势特长,海淀医院每周社区问诊、新东方辅导社区青少年等活动,都是强化需求资源对接,实现社区与驻区单位共驻共建共管的典型做法。

蓝色

“多元共治”搭建完善“合治”平台

在小区的康乐花园,原先的违法建设、杂物堆积也不见了踪影,被丰富的绿化和种植墙所装点,错落有致的绿化景观点缀了整面墙,上面写着“邻里共享共建幸福花园,幸福的日子,就从种植开始吧,一起种太阳”,完全看不出此前杂乱的景象。

从小南庄社区了解到,由社区书记带头,带领全体社区工作者开展“四百”走基层活动,注重“全科社工”培养,强化一站式服务能力,为居民解疑、为居民解难、为居民解气,把力气下到平时,让居民没事想得起、有事找得着、凡事信得过。

不仅如此,小南庄社区还牢牢把握“商量”主题,确保方向“正”,紧紧围绕法律法规要求,商量居民急难愁盼,广泛搭建“商量”平台,确保覆盖“广”,搭建“四合”议事协商平台,固定将周六确定为居民议事日,围绕不同诉求,建立商量利益共同体,最大限度满足多数人需求。积极发动“商量”主体,确保结果“优”,邀请驻区单位、相关领域的专家、社区律师等多元主体参与,确保商量结果落地见效。

为破解社区113户1层外扩拆违难题,社区“走亲式”入户、“车轮式”谈判,组织居民代表、律师、规划师等多方召开商量会30余次,入户600余次,一户一策规划,啃下140余处、1430余平方米一层违建外扩硬骨头。

小南庄社区聚焦老旧小区停车难问题,从入户调研、居民动员、联动资源开始,整体推进停车自治工作,广泛征求居民意见和建议,选举产生“小南庄社区停车自治管理委员会”委员7名,制定《小南庄社区停车自治管理委员会工作职责》等制度,明确社区党委对于“停车自治管理委员会”决定具有一票否决权,自管会精细施划车位,增设车位30余个,社区外挖掘95个车位资源,停车收费率从以前不到50%,提升到了99%,社区的停车面貌焕然一新,通过“大家商量着办”机制主动治理,办好了老旧小区改造等37件急难愁盼问题。

绿色

“环境友好”理念唱响“合心”旋律

小南庄社区围绕拆后进行空间开发利用,公共空间整治提升,探索“居民+社区+街道+高校”联动的试点实践路径,共同谋划、共同推进,形成《小南庄社区更新规划及治理策略》,对社区方方面面进行统一规划,从简单的“缝缝补补”,到小区环境整体提升。

聚焦居民自行车、电动车停车难,充电不便等问题,小南庄社区引入资源,与中建科技公司联动建成海淀区首个光伏充电车棚,每年可发电5.1万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0吨,反哺居民为居民减免电动车充电费;聚焦厨余垃圾堆放异味处理难等问题,社区与宏利通源公司联动建成厨余垃圾处理站,项目每年可无害化处理厨余垃圾5吨,反哺居民为居民兑换营养土,成为全区唯一获评“北京市气候友好型单位”的社区。

不仅如此,小南庄社区党员带头参与社区垃圾分类值守,一个支部带一栋楼,一名党员带一个单元,社区也成为了北京市首批“垃圾分类示范小区”;同时,社区还加大对世界环境日、全国生态日宣传力度,发出“一户一个志愿者”倡议,建立一支由30余名7至15岁中小学生组成的“红领巾”志愿者队伍,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推动社区家庭以亲子互动形式共同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橙色

“和谐宜居”社区全员共享“合异”成果

老旧小区改造既是居民家门口的“关键小事”,更是基层治理的“民生大事”。小南庄社区基础设施欠缺,老楼没有电梯,老年人成为“悬空”老人,加装电梯成为迫切诉求,社区善用议事平台,通过答疑会、实地参观等方式营造全通道式沟通环境,消除低层居民噪音、遮光等顾虑,发动关键少数,社区党委领导、居民主导,组建加装电梯委员会,引导居民自治,形成《电梯管理公约》,保障长效运行,开展8部老楼加装电梯工作,惠及居民141户。同时,社区儿童缺乏活动空间,社区党委依托街道“高校联盟”、设计团队、居民代表、小朋友共同参与到“小微空间”改造之中,“大家商量”定方案,将闲置人防工程改造为滑梯乐园,实现了闲置资源因地制宜的完美活化。

社区内全年龄全流程的公众参与,共同商议把很多低效空间“点石成金”。由原有的闲置空间改造的全龄友好广场,变身为充满乐趣的儿童天地和居民自行养护的阶梯花园,成为儿童和全体居民喜爱的公共交流空间。

小南庄社区还聚焦房产证30年无着落问题,社区党委主动吸附诉求,破解难题。上级部门围着基层转,区房管局和街道联动,协助首开集团查找历史档案,调取原始材料,组建小南庄房改售房项目“党员突击队”,把房地产交易所“流动服务站”开到小南庄社区,总计41户居民拿到盼了30年的“大红本”;社区组建舞蹈健身队、软式网球队等队伍30余个,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幸福感,营造温馨、和谐的社区氛围,让做好群众工作,成为社区治理增量,共建美好家园。

金色

用“美好家园”品牌写好“四合五彩”文章

小南庄社区党委充分发挥“大家商量着办”“围着基层转”“共建美好家园”机制的作用,把党组织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以高质量党建赋能基层治理,共建美好家园,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大提升,实现“三个变”。

一是变“被动应付”为“主动问需”,搭建议事协商平台,聚焦群众高度关注的民生实事,将法、理、情融合在“大家商量着办”全过程,想方设法商以求同、谋以成事,2024年接诉即办响应率100%,解决率100%,满意率100%;二是变“单打独斗”为“多元共治”,通过基层党组织牵头、党员干部带头、居民群众参与的方式,持续开展“物业服务”“老旧小区改造”等共建美好家园工作,社区群众由“站着看”变成“跟着干”,“社区事”变成“家家事”;三是变“伤筋动骨”为“脱胎换骨”,社区着力在创特色、强内涵,提质量、增实效上下功夫,系统做好小南庄社区党建引领环境提升、老旧小区改造的后半篇文章,老旧小区焕新颜、闲置场地变乐园,人居环境从“一时美”向“持久美”,从“外在美”向“内在美”转变,成为党建引领老旧社区共建美好家园综合治理新样板。

“我们小区在改造之前,道路坑坑洼洼,总体来讲环境不是太好,通过改造,整体的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居民们心情特别舒畅,经常出来遛遛弯儿,唠唠家常。”78岁的李阿姨从小区建成后就居住在此,看着越来越舒心的居住环境,开心地说道。

小南庄社区紧扣“大家商量着办”和“四合”服务品牌理念,坚持党建引领,推进政、校、企和居民多方共建共治共享模式,发挥各方资源优势,不断提升社区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仅得到了小区居民的连连称赞,也先后获得了北京市先进社区党组织、北京市先进社区居委会等34项市、区级荣誉,近五年社区治理经验先后被中央、市区级媒体宣传报道281次,为社区更新建立了和谐共融的组织模式,打造出具有“海淀特色”的社区治理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