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七点,海淀区万寿路街道复兴路32号社区志愿者汪加桂带着荠菜准时叩响王梦霞老人的家门,一句“今儿包饺子”的承诺,让老人笑称“尝到了春天的滋味”。
面对34.6%的老龄化率和1056余名特殊困难老人的照护需求,万寿路街道创新打造的“360助老”工程给出了温暖答案。据悉,万寿路街道以“360守护”为核心理念,以三本台账为支撑、六类队伍为依托、零距离服务为标准,构建起全方位、全时段、全龄化、多层次的为老守护服务体系。同时,街道注重挖掘和发挥老年人潜能,让“老有所为”在“为老服务”中绽放光彩。
[三本台账+六类队伍]织就精准服务网络
“张大爷最近总念叨膝盖疼,得安排医生上门看看;李奶奶冰箱空了,得提醒志愿者送菜……”在翠微路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正对照特殊困难老人台账更新服务记录。这本涵盖基本信息、健康档案、服务需求的动态账本,已成为志愿服务的“导航仪”。
“我们要求每周至少三次上门探访,连老人家的窗帘更换周期都记着呢!”社区养老专干陆莹莹展示着探访日报表,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老人饮食变化、精神状态等细节。正是凭借这样的精细管理,去年冬天街道及时发现4起独居老人意外事件,将危机化解在萌芽状态之中。
每天清晨,450余名“蓝马甲”穿梭在街巷,他们是全年无休的关怀使者。在永定路西里社区,由在职党员、退伍老兵组成的巡视探访队,与独居老人结成“一对一”对子。更专业的守护来自重点诉求志愿服务队。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科张静怡作为培训讲师,带着假人模型走进社区:“遇到老人心梗,首先要确认反应、启动紧急反应系统……”经过60余场专业培训,志愿者们已能熟练操作AED设备。“上次李叔心绞痛发作,我第一时间做了心肺复苏。”在职党员志愿者陈莉的果断处置,让老人转危为安。
[银龄绽放+少年传承]构建双向奔赴温情
在银针编织队活动室里,83岁的刘奶奶正飞针走线:“这些毛线帽是给肿瘤医院的病友织的,卖了800多元全捐给养老基金了!”这支由40多位巧手老人组成的志愿队,不仅用技艺传递温暖,更在义卖中找到了价值。“觉得自己还能为社会做点事,心里别提多亮堂了!”刘奶奶朴实的笑容,道出了“老有所为”的真谛。
青少年先锋队则架起代际交流的桥梁。周末的社区广场,总能看到孩子们搀扶老人做健步操的身影。“张爷爷讲抗美援朝的故事时,眼睛里有光。”培英小学志愿者杨同学说。这种双向奔赴的温情,在重阳节手工课堂上达到高潮——当孩子们将手绘的“长寿面”贺卡送给老人时,84岁的王大爷哽咽着说:“这些孩子,让我想起了小孙子……”
[从“被守护”到“自发光”]打造老龄友好共同体
“巡视探访不是走过场,而要‘五心二意’——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恒心,以及意想不到的创意和举一反三的用意。”街道民生保障办公室负责人王丽婧介绍,“我们通过整合28个社区资源,创新实施‘520工作法’:建立五级响应机制、双轨服务模式、零盲区覆盖网络,让关爱24小时在线。”
在万寿路街道,由450名志愿者组成的爱心守护圈已累计服务6.8万人次。志愿联盟负责人说。去年重阳节,街道组织银龄挚友茶话会,当94岁的王奶奶拉着汪加桂的手说“你们都是我的亲人”时,在场人无不动容。
万寿路街道“360助老”志愿联盟正以精准服务为经,以代际温情为纬,编织着老龄社会的温暖图景。当智慧养老与人文关怀同频共振,书写的不仅是老年人的幸福晚年,更是破解老龄化难题的生动样本。夕阳晚照处,一个个被点亮的“老有所为”的故事,正汇聚成城市文明的温暖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