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宣布法庭纪律!”随着法槌清脆地敲响,一场特殊的“社区法庭”在海淀区甘家口街道潘庄社区正式“开庭”。4月16日,甘家口街道创新推出的“街·社·校共治”法律服务项目启动,通过“模拟庭审+专家坐诊”的形式,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专业法律服务。据悉,自本月起,每月第三个周三,都会有高校法律志愿者和专业律师驻点服务,还为孤寡老人等特殊群体开通绿色通道,实现法律服务“零距离”。
模拟法庭“搬进”社区
活动现场,中央财经大学法律援助协会的志愿者们通过情景再现,生动演绎了一起遗产继承案和一起离婚纠纷案。从宣布法庭纪律到举证质证,从法庭辩论到最后宣判,完整呈现了庭审全过程。“审判长”庄严肃穆,“当事人”真情投入,让旁听的居民仿佛置身真实法庭。
“庭审”环节结束后,法律咨询服务成为居民关注的焦点。在活动大厅一角的“法律咨询”长桌前,居民们自觉排起长队,秩序井然地等待专业人士答疑解惑。在婚姻家庭专区,学生志愿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实际案例,教老人如何有效设立遗嘱,详细讲解遗嘱的法定形式、内容要求以及确保法律效力的方法;在劳动仲裁专区,咨询热度居高不下,李律师半小时内接待了三位快递小哥,解答“短期劳动关系中,用人单位也需为劳动者缴纳五险一金”等问题,让快递小哥们对自身权益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明确了维权依据。
甘家口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街·社·校共治”法律服务项目通过街道统筹资源、社区搭建平台、学校贡献智慧、法律志愿者协同发力,形成了“预防为先、普法在前,调解为主、法援兜底”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后续每月第三个周三,高校学生与专业律师将常态化进驻社区,为孤寡老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开通“绿色通道”,让公平正义触手可及。
资源聚合实现双向赋能
“这个活动既能普及法律知识,又有专业人士护航,让人特别有安全感。”居民马梅这样说道。由甘家口街道司法所与潘庄社区携手推出的“街·社·校共治”项目,致力于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法治服务体系,如今法治的种子正在辖区生根发芽。
该项目整合了高校丰富的法律资源与社区治理的实际需求。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的法学研究生志愿者服务队纷纷响应,积极投身公益法律服务。他们开展公益法律咨询活动,耐心解答居民各类法律困惑;参与矛盾纠纷调解,助力化解邻里纠纷、物业矛盾;组织普法宣传服务,以“身边案例讲法堂”“模拟法庭”等生动形式,围绕邻里纠纷、物业矛盾等真实事例开展普法教育,让居民在实际案例中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治意识,同时也帮助高校志愿者提升专业能力与实践经验。
“为响应甘家口街道‘校地同行’的高效共治理念,我们结合一线收集的居民诉求,开展法律援助、调解等服务项目,希望居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专业服务。”潘庄社区居委会社工杨雪介绍。目前,潘庄社区已成功构建“街道+社区+高校+律所”的联动机制。高校学生积极兼任“法治信息员”,深度参与基层治理;三家律所协同配合,每月定期为居民提供公益法律服务。一支“家门口的法援服务队”已然成型,成为社区法治建设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