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筹谋篇布局,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关于三山五园地区的定位和要求,将其作为战略性资源与城市文明建设协同推进,创新探索历史遗产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发展升级的融合之道,使山水园林成为市民修身养德的文明空间载体。

一、生态筑基,重构山水城人共生格局

海淀区将生态治理作为文明建设的基底工程,以三山五园为核心重构“城园共生”的绿色空间体系。累计投入资金约 295 亿元,通过玉泉山、圆明园片区循环水网建设以及北旱河、金河等7条河道的治理,构建滨水慢行系统24.2公里,缝合蓝绿空间478.5公顷,联通水面401.2公顷;通过大尺度生态修复,园外园区域先后建成北坞、影湖楼、石渠和功德寺等13个特色公园,绿道36公里,恢复京西稻田12公顷,形成了“一道十三园”的景观体系,三山五园地区绿色空间已达4310公顷;开展清河两岸治理,并将汇芳残雪、桃源春深等18处景观节点历史文化元素融入设计之中,打造出全龄友好、人文浸润的“清河之洲”,重现山水交融、大气恢宏的历史景观风貌,极大提升周边环境,为市民群众提供高品质的休闲游憩公园绿地。

二、科技赋能,激活文明治理数字动能

海淀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策源地优势,以科技赋能文物保护 与展示,利用全国领先的“城市大脑”接入文物保护应用场景,汇聚 20 多个市区部门数据,以智慧型城市建设为文物精细治理、智慧治理、科学治理探索新方案。同时持续加大文旅信息化、数字化资金投入,以文化科技融合促进文旅产业发展。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合作开展海淀文物资源数字化、展示利用。圆明园推出全球首个行浸式VR大空间体验项目《梦回圆明园》,运用先进技术1:1复刻古迹,成为三山五园文旅新热点。此外,全球首辆氢能 XR 观光车“圆明园・时光巴士”、720穿越飞船、拾光买卖街《千机圆明》光影演绎等多处数字体验空间为市民带来非凡体验,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近文化遗产。

三、共建共享,厚植文化文明精神沃土

海淀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推进文化空间建设,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颐和园博物馆、圆明园博物馆相继揭牌开馆,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综合体现海淀文化大区、经济强区、科创中心核心区的底蕴和活力。举办颐和园博物馆“园说”各类展览400余个,开展活动2000余场,参观人次超1600万人次。着力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设立每年规模2000万元的实体书店扶持资金,开展全民阅读、“旧书新知”等活动1500余场,惠及读者600万余人次;开展“实践中心过佳节”、国风主题、畅跑三山五园、露天电影放映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1200余场,举办曹雪芹文化艺术节、AI艺术季各类文化惠民活动12000余场次,以高品质文化供给赋彩人民美好生活。同时,三山五园地区不仅成为传承文化、传播理念的空间载体,更孵化出志愿服务、生态共治等文明创建品牌,市民在共建共享中感受城市温度,利用“大家商量着办”协商机制,定期邀请周边居民、游客代表、志愿者及相关单位研讨议事,让市民群众参与公园管理;在颐和园、香山等地文明引导员常年开展咨询指路、帮困解难、文明游园服务,“柠檬黄”成为地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