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顺应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新期待,将城市文明作为“潮流风尚”建设与打造,以文化文明赋能基层治理,汇聚文明合力,共建美好家园,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和丰润道德滋养。

一、实施浸润文明工程,见微见行见心传扬城市文明。以多维宣讲矩阵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教育,让创新精神跃动于城市肌理,以“潮”涌星火点亮精神灯塔。构筑立体传播模式,加强市、区、街镇宣讲资源统筹联动,开展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宣讲,打造出“上地青年新质说”“古莲思享汇”“红色香山”“四季之声”等10大宣讲品牌,开展线上线下理论宣讲1.6万余场,受众达800万人次。丰富主题宣教内容,紧扣党中央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策部署,围绕中关村论坛、科技自立自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山五园等重要节点和重点工作,广泛开展政策宣传、主题宣传、成就宣传,精心组织“强国复兴有我”“海韵传伟业 薪火耀初心”“科技新风润海淀”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4000余场。塑造城市精神品格,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打造“两弹一星”精神研学基地,推出“两弹一星”在海淀主题展、中关村创新文化展,开展“格致论道·海淀”讲坛、“未来少年”演讲等系列品牌活动,网络宣传片《海淀很潮》刷屏热传、传播量超过7.6亿。

二、实施礼敬文明工程,礼尚礼遇礼赞涵养城市文明。以文化人织就文明经纬,立破并举深耕文明沃土,借榜样力量点亮德善星河,共绘崇德尚礼的时代长卷。深化公共文明引导,围绕环境文明、秩序文明、服务文明、观赏文明、旅游文明等,坚持立破并举,加强宣传教育和综合治理,持续组织1300余名“柠檬黄”公共文明引导志愿队伍,在公园、公交地铁站台、交通路口、学校等重要点位,开展文明乘车引导、交通疏导、咨询指路、帮困解难、文明游园等服务。弘扬社会好风气,创新好人好事发现、宣传、激励机制,连续举办13届“感动海淀”文明人物选树活动,在“北京时间”开设《海淀正能量》栏目,在区属媒体平台设置“海淀正能量”专栏,遴选好人好事案例纳入“海淀好人”资源库,推出人物系列纪录片《主角》,推动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社会氛围。累计4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称号、7人次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43人荣登中国好人榜单。

三、实施雕琢文明工程,精细精治精美提升城市文明。以绣花功夫拆解城市方程式,在街巷肌理织就人文新锦,于山水卷轴点染生态底色,答好城、人、自然共生的时代命题。与城市治理同向发力,坚持重点带动一般,压茬推进堆物堆料、乱停乱放、乱闯乱行、门前三包等专项整治,共完成544条背街小巷精细化治理任务,挖潜新增停车位7418个,开放错时共享停车位2575个,小区堆物堆料等问题整改完成67万处,物业服务不规范专项治理完成2512处次,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与城市更新同频共振,发挥驻区高校、院所、企业设计资源力量,开展“微花园”“美丽街巷”“楼门文化”建设,打造出“墙上博物馆”“耕读田园会客厅”“邻聚庭院”等文明“新地标”;以市民需求为导向,将商业空间、老旧工业厂区蝶变改造,更新后的抖音1733商业空间、卫星制造厂科技园区、砖窑里等地不仅成为传承文化、传播理念的载体,更孵化出志愿服务、邻里互助、文明共治等创建品牌,构建起全龄友好、人文浸润的城市生活新场景。与生态文明同题共答,落实三山五园地区整体保护规划,建成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实施推进京张铁路遗址公园、“清河之洲”滨水绿廊等重点项目,一亩园公园重现“扇湖曲溪,彩林花海,西山入画”的人与自然和谐之美,海淀版“莫奈花园”成为网红打卡地。

四、实施惠民文明工程,乐居乐业乐享丰盈城市文明。以民生温度勾勒幸福图景,用主动治理解码共治密码,以文化浸润涵养精神共富,让文明新风与百姓福祉共生共长。着力办好群众身边民生实事,累计完成508个老旧小区改造工程,老楼加装电梯完工405部,新开工280部;健全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养老家庭照护服务床位总量达38086张,30家“海淀食堂”挂牌运营,群众居家养老获得感不断增强。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建立“创城+网格+热线”联动机制,充分发挥“接诉即办”“吹哨报到”作用,积极回应群众诉求,群众满意率98.08%。推动“主动治理、未诉先办”向“共商共治、不诉自办”转变,实现“零诉求”目标社区(村)312个次。着力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建立项目化、清单化文化供给机制,实施“文化进社区”行动,常态化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2500余场,举办中关村舞剧节、中关村音乐季、曹雪芹文化艺术节、中关村国际青年艺术季等各类公共文化活动12000余场次,惠及2500余万人次,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五、实施数治文明工程,赋力赋能赋智驱动城市文明。以大数据、云计算、智能AI等先进科技手段为驱动,在智慧流中孕育新质文明浪潮,为大城市治理写下科技注脚。搭建城市治理新模式,依托“海淀城市大脑”,开发覆盖城市管理、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城市交通等领域54个应用场景,推动城市治理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分析、智能处置,在破解创建重点、难点问题中发挥了显著作用;探索开发“AI社工”系统,入驻300多个业主微信群,7万余名居民可通过AI自动生成任务工单、督办反馈,形成问题处理闭环;搭建“文明城区创建智慧管理平台”,实现创建任务线上派发、进度跟踪、整改督促、效果评估一体化,每年平均解决办理5000余项问题,推动文明创建效能提升。构建智慧城市新范式,以“三横两纵一带”(三横:成府路、知春路、学院南路,两纵:中关村大街、学院路,一带:京张遗址公园创新交往带)为骨架,规划建设全球首个人工智能创新街区,通过校区、园区、社区的“三区”融合模式,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人民生活深度融合,为全国大中型城市探索建设超级城市智能生命体提供“海淀样本”。目前,已在五道口先导区启动建设海淀AI原点社区,成为智能化城市生活的前沿试验场。

六、实施联动文明工程,共建共促共享凝聚城市文明。以基层细胞激活全民共建,用机制创新贯通治理链条,在全域创建中,构建起共商共治的治理生态,让文明自觉成为城市品质跃升的内生动力。以多元参与的创建活动激活城市文明细胞,深化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出台深化新时代文明单位、文明村镇创建管理办法,组织文明单位开展“认领一个路口、美化一方家园、打造一个阵地”主题活动,发动384家单位认领路口254个,常态组织路口引导服务。实施“四季焕新 扮靓家园”社区(村)品质提升行动,开展城市清洁日、周末大扫除等活动,参与人次每年超10余万。以四维协同的创新机制激发创建内生动力,完善协商、协调、治理、监督工作机制,推动文明议事、文明自治、文明创客、文明观察四大行动,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立“文明建设一起说一起干”议事机制。建立高校文明联盟、园区文明联盟、文明单位联盟等文明建设自治组织,强化优势资源联享、文明建设联动、文明活动联办;挖掘高校、设计院等智库资源,发挥责任规划师等的专业特长,探索协同治理多元模式,推动文明建设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发动社会监督力量,聘请热心居民及新业态群体担任“文明观察员”,让其积极融入文明圈子,成为城市文明程度提升的有力守护者、传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