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上午,海淀区2025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活动暨“海淀观鸟”系列活动第三场在圆明园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自然课堂也随之开启。市民们怀揣望远镜,跟随鸟类观测员走进这片“城市绿洲”,在清脆的鸟鸣中探寻生物多样性之美。

揭秘“鸟类天堂”的生态密码

“大家往这里看,湖面上那只体型修长、羽毛泛着金属光泽的是普通翠鸟,捕鱼时像小火箭一样精准,扎进水里瞬间就能叼起猎物。”海淀区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中心观测员彭涛举起望远镜,向观鸟者们介绍。随着他的指引,众人的目光掠过湖面、枝头、灌丛和草地,望向远方的各种鸟类。

“你们听,‘布谷——布谷——’这是四声杜鹃的叫声。”彭涛模仿着鸟鸣。“几年前市区很难听到杜鹃声,如今它们已在圆明园安家了。”彭涛说。目前,圆明园观测到的鸟类已达306种,占海淀区鸟类总数的近80%。这片占地350公顷的园林,拥有大面积流动水域、460余种陆生植物和57种水生植物,形成了乔木——灌木——草本立体植被结构,为鸟类提供了理想的觅食、繁殖场所,这里已成为都市里的“鸟类天堂”。

从“生态修复”到“全民参与”

“选择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来临之际举办观鸟活动,就是希望通过这种沉浸式体验,让更多人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海淀区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中心生态宣教科负责人周宇琦说。

自2024年发布《海淀区观鸟地图》以来,“海淀观鸟”系列活动已成为海淀区生态保护的品牌项目。“从玉渊潭的樱花林到翠湖湿地的芦苇荡,21个观鸟点就像21颗生态明珠,串起了海淀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周宇琦说,“今年的系列活动特别增加了青少年专场,孩子们对自然的热爱是最纯粹的,我们希望在他们心中种下生态保护的种子。”

“我第一次发现啄木鸟的‘发型’有讲究!最大的啄木鸟头顶是灰色的,就像戴了一顶小帽子。”参加此次观鸟活动的小学生林明浩兴奋地分享着观鸟收获。他介绍,自己对鸟类的兴趣源于同班同学,为了弄清楚这些“奇怪的鸟”叫什么名字,就开始跟着同学学习认鸟。当他得知圆明园有观鸟活动时,就第一时间让妈妈报了名。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缩影

谈及海淀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果,周宇琦如数家珍:“通过建设生物多样性保育小区、修复生态廊道,我们不仅让豹猫、黑鹳等珍稀物种‘回归’,还让普通市民在家门口就能看到白鹭戏水、金翅雀衔花的美景。这说明,当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每个人都是受益者。”

作为“万园之园”,圆明园的生态蜕变正是海淀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缩影。2016年入选北京市第一批市级湿地名录后,圆明园持续开展湿地修复工程,大面积的流动水域和茂盛的乔木、灌木和草本等多类型植被为鸟类等动物提供了适宜的栖息环境,是市区观鸟的绝佳场所之一。

数据是最有力的见证:海淀区野生植物从五年前的680种增加到752种,陆生野生动物从410种增至462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大鵟等频频现身。这些“生态贵客”的到来,印证着海淀区“系统保护+科学治理”模式的成效——通过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一条以生态廊道为“骨架”、以保育小区为“节点”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正在形成。

从圆明园的湖光山色到海淀全域的生态画卷,一场观鸟活动串联起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期许。正如周宇琦所说:“每一只鸟都是生态环境的‘代言人’,当它们的歌声成为城市的背景音乐,我们便真正实现了与自然的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