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海淀区城市管理委(交通委)了解到,清河街道创新推出“便民回收、责任赋能、精准激励”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模式,通过试点先行、逐步推广,有效提升居民参与度及分类效能,形成可复制的基层治理经验。

为提升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效率,清河街道构建“上门+下楼+进小区”回收体系,通过提升投放便利性、促进源头减量等方式,实现大件垃圾和小件低值可回收物交投活跃度100%覆盖,有效落实北京市2025年便民回收目标。

据了解,清河街道推出“一袋式”上门回收服务,居民通过手机预约即可享受定时上门收取服务,目前日均回收单量超700单,年均实现垃圾减量和资源化利用超2000吨。同时,今年街道拟在69个小区投放200组智能回收箱,满足居民自主投放需求,并通过实时称重奖励环保金激励居民参与,实现回收渠道24小时畅通。

此外,针对大件垃圾处理难题,街道每月开展集中清运,避免乱堆乱放。“以前处理废品和大件垃圾得自己想办法,现在在家门口就能解决,太方便了。”一位居民对街道的服务创新表示赞赏。

面对辖区内小区类型多元、物业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等情况,清河街道采取“一小区一对策”的工作方法,通过系统培训、网格督导和专业兜底等措施,确保垃圾分类工作全面覆盖。

据介绍,清河街道聚焦垃圾分类检查标准与实务操作,邀请垃圾分类专家开展集中辅导,有效提升社区和物业人员的实操能力。同时,将辖区划分为网格管理单元,安排专班专人早晚高峰巡查指导。对于基础设施薄弱的老旧小区,引入专业物业服务企业提供专项支持。“街道不仅手把手教方法,还帮我们补充人员和清运车辆,现在开展工作更有底气了。”清河儿福家属院物业经理说道。

清河街道这一创新模式让居民在“分”与“收”的便利中,切实感受到社区治理的温度。区城市管理委(交通委)也将持续推动垃圾分类宣传进社区,不断完善分类体系,提升服务效能,共同描绘绿色宜居的社区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