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座月”系列活动在位于海淀区的国家图书馆举办。活动以一场场沉浸式体验,带领读者触摸非遗传承的脉搏。

在“生活的韵味: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成果交流活动·浙江专场”主题活动中,详细展示了两大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绍兴黄酒酿制技艺、乐清细纹刻纸在当代的传承故事,为读者开启了一场独具吴越韵味的酒香与刻纸文化之旅。

活动开始,两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影片《绍兴黄酒酿制技艺——王阿牛》和《乐清细纹刻纸——林邦栋》,带领读者跟随镜头走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生活场景,了解他们的人生故事。“我们希望通过记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成果,让社会公众与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些珍贵遗产,进而推动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不断发展。”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记忆资源建设组副组长谢忠军说。

在“流行千年的潮范儿: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成果交流活动·广东专场”主题活动中,主要围绕两大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潮剧和狮舞(松岗七星狮舞)依次展开,带领读者感受广东非遗的蓬勃气象和深厚底蕴。

交流环节围绕“潮剧——方展荣”记录工作展开,潮剧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方展荣,“潮剧——方展荣”记录工作学术专员、广东潮剧院一级演员陈焕泽,以及作为“潮剧——方展荣”记录工作负责人的朱伟共同参与。

“我国共有3997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目前已对其中2290位开展季度工作,完成了1279位传承人的记录工作,相关成果已保存于国家图书馆。这些成果将成为国家重要的文化财富,为公众提供服务,并可转化为新的文化产品。”国家图书馆社会教育部副主任田苗说。

据了解,“非遗讲座月”是国家图书馆于2013年推出的品牌读者活动。2025年“非遗讲座月”先后举办贵州,浙江,湖南,广东,山东等6场主题交流与分享活动。活动邀请相关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一线非遗保护工作者到馆开展讲座、展演等学术交流活动,从多元视角诠释“非遗让生活更美好”的内涵,还原记录工作幕后故事,展现中国非遗保护工作的时代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