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一面印有“医德高尚医术精关爱病患暖人心”字样的锦旗,送到了海淀区东升镇马坊社区养老服务驿站。这是驿站开业以来收获的第二面锦旗,这份感谢的背后,诠释了驿站将科技养老、智慧养老的理念应用到为老服务中,探索出的一条独具特色的社区智慧养老新路径。

驿站里的“健康管家”

走进马坊社区养老服务驿站,这里分区清晰、功能明确,体养、食养、医养三个“小屋”各司其职、井然有序。在医养小屋的智能体检一体机前,一位老人正安静接受心电图、血糖、血脂四项、总胆固醇等多项检测,检测数据可实时同步传输至社区卫生服务站,让驿站成为居民身边名副其实的“健康守门人”。移步体养区,静红外线光波治疗仪正为老人舒缓关节疼痛,空气波治疗仪则专注缓解老人的静脉曲张和肌肉酸痛。

科技的力量不仅体现在设备上,更体现在精准解决居民的健康困扰上。据驿站工作人员介绍,居民张女士多年的脚踝疼痛和刘女士备受困扰的老寒腿,都曾是她们生活中的“隐痛”。驿站工作人员利用智能健康评估系统与专业康复方法,为她们进行了细致分析。

经过几次针对性的姿势调整和康复指导,困扰张女士多年的疼痛得到显著缓解。“驿站不是医院,却解决了我多年来的‘老毛病’!”张女士的感慨中充满惊喜。而针对刘女士的问题,驿站则结合康复评估和中医体质辨识,为其安排了艾灸调理。仅仅三次,双腿回暖效果明显。“驿站告诉我这不是小事,还能调好!”刘女士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正值午时,食养小屋内饭菜飘香。老人们围坐桌旁,享用着驿站准备的适老软食。“平时吃饭挺符合咱们老年人需求的,比较软和。”居民耿阿姨对驿站的餐食表示认可。据了解,驿站不仅注重口感,更关注营养健康。其自主研发的“馒有面儿”主食系列中,千层馒头和豆包是备受欢迎的“爆款”;酱肉系列与科学配比的“营养配餐”相结合,让老人在享受美味的同时,也能吃出健康。

东升镇马坊社区党委书记韩彬阐释了驿站的深层价值:“这里不仅解决了老人们吃上热乎饭的问题,更通过科技赋能,全面提升社区为老服务水平。”智能炒菜机器人保障餐食效率与品质,非遗艾灸项目传承中医智慧,无感知体测设备让健康监测更便捷……这些科技元素已悄然融入社区服务的脉络。

更让人感到温暖的是,马坊社区“马上到”志愿服务队还与驿站紧密共建,定期入户为老人提供心理疏导、需求摸排,织就了一张覆盖社区、充满温情的照护网络。

社区生活的“急救驿站”

驿站运营虽不满一年,却已深深扎根社区,从细微处守护着居民的健康。驿站创新性地提出解决“急难愁病饿、闲单气累疼”十类居民常见问题,成为名副其实的社区生活“急救驿站”。

据马坊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站长苗芳赫介绍:“我们的服务半径在不断拓展,目前已覆盖周边5个社区,惠及数万居民。驿站内的AI面诊镜、智能体检一体机、中医舌诊等科技医疗手段,已成为居民触手可及的健康自测工具。”苗芳赫强调,驿站的核心定位就是打造科技赋能的智慧养老模式,目标正是成为居民身边值得信赖的“健康守门人”。

除了解决身体上的“老毛病”,驿站更致力于营造积极健康的社区生态。驿站活动室里,舞蹈、合唱、讲座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轮番上演。驿站工作人员还会化身“贴心鼓励者”,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提醒与暖心支持,成为居民克服惰性、养成健康习惯的“日常陪伴”。各类健康讲座与科普活动的持续开展,将科学的健康理念悄然根植于居民心田,也赢得了越来越多居民的认可与信赖。

通过科技赋能、专业支撑与社区营造,养老服务驿站成为了居民身边可及、可行、可持续的“健康前哨站”与生活支点。未来,马坊社区将继续深化科技与专业服务的融合,让“健康前哨站”的温暖辐射更多居民,成为社区生活中更坚实、更可靠的健康依托。